儿童防霾口罩缺失折射对未成年人保护弱化

2016-10-21 16:28:01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李瑾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挑战。相比于成人而言,不同年龄阶段和层次的儿童,身体差异巨大,亟待进行更为精细和专业的处理。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已于日前发布,并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民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不过标准明确标称“不适用于儿童用口罩”。记者调查发现,儿童口罩在北京市场有极大的份额,品牌众多价格不等,但并无生产标准,多是成人口罩的缩小版。参与起草标准的专家透露,儿童口罩的标准未纳入新规,主要是儿童身体差异比较大,数据采集难,下一步会考虑制定。(10月20日 《北京青年报》)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民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的空白。不过,儿童口罩标准依然难产,身体差异和数据采集成难以逾越的鸿沟。没有时间表的“下一步”,意味着专属于儿童的口罩标准出台,还遥遥无期。把成人口罩改小而作为儿童替代,依然是当下最主要的措施,不过,成人口罩缩小版跟真正的儿童口罩,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儿童口罩标准缺失映射未成年人保护的弱化。

    无独有偶,这种状况跟“儿童用药”的短缺极为相似。占我国病人总数20%的儿童病患,可用的专用药品品种却占不到药物总数的2%。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庞大的药物目录中,居然有90%以上都没有儿童剂型,意味着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体被忽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也意味着所获得的盈利会越来越少,与其花费巨大的成本去进行细分化,不如成人标准的简化来得更为直接。正是对特定群体保护意识的先天不足,从而导致市场细化与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挑战。相比于成人而言,不同年龄阶段和层次的儿童,身体差异巨大,亟待进行更为精细和专业的处理,比如采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制定不同的标准。如此精细的工作需要付诸大量的精力,再加上儿童产业的公益属性,往往意味着费力不讨好,难以获得预期中的回报,对以控制和节约成本为手段的商家,自然想象空间不足。同时,由于整个社会都没有树立一种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对保护的全面性、科学性和细化分都要求不高,也导致公共服务缺乏足够的动力,从而也就放弃了自身的责任,把本应优先解决的“儿童标准”置于其后。

    而在国外,儿童用药也好,口罩标准也罢,往往都作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的一环,被置于极高的位置且具有优先性。以儿童用药为例,很多发达国家对儿童药的研发和生产进行了全面的政策扶持,使之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美国,为了鼓励对儿童药物的研究,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所谓的“胡萝卜”是在1997年通过的美国FDA中的“独用药的独占权条款”,2002年通过的儿童最佳药物法案将该条款立为法律。在“大棒”方面,若是标准制定或者产品推动,少了儿童产品这一重要构成,那么就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专业化的市场,必然是细分化的市场。目前,国内儿童、老人的市场细分化程度不高,专业属性不强,市场开放处于相当滞后的状态,很大原因就在于认识不到位,导致措施跟进不力。尤其是公共政策的制定没有做到优先兼顾,无以发挥政策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从而导致立法、标准和制度的缺位。故而,只有先解决认识问题,尤其是把未成年人保护作为一项刚性的法律责任,明确各个主体的应尽义务,才能让保护措施迅速跟进,全面覆盖和专业呈现。(堂吉伟德)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