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要让学生“吃得好”需有开放态度

2016-12-30 12:19: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中国政府在积极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方面取得的进展让世界瞩目。自2011年国家推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已有29个省份超过3360万学生从中受益,其人数是联合国同期在全球资助的62个国家1700万享受同类计划学生的一倍。(12月29日中青在线)

    毋庸置疑,国家实施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营养改善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营养餐实施过程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但在“吃得好”上还需继续努力。之所以会出现“吃不好”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食堂工作人员缺乏营养知识。大部分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食堂从业者多不具备营养知识,这主要因为多数农村学校规模较小,学生人数有限,很难吸引优秀的从业者。

    二是管理机制不灵活。一些地方迫于专项资金安全压力,通过统一采购某一类或几类食品来达到将钱如数用到学生身上的目标。这样一来,虽然钱是如数用到了学生身上,但也因为食物品种单一,很难保证营养的合理搭配。再者,学生长期食用单一食品,难免会有抵触情绪。

    三是统一采购有弊端。在大宗食材的采购方面,地方政府为保证食材质量和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简单的搞一刀切,由政府统一采购。但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往往会出现将偏远学校需要数次运送的食材一次性完成。长时堆放既难保证食材品质,食堂和供货企业也容易发生矛盾和摩擦。

    四是安全压力过大。在安全重于一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学校都会将目光放在食品安全上,至于学生吃得好不好倒在其次。

    实际上,中国每年进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刚性需求市场广阔,而且随着国家对学生营养改善的日益重视,政府专项补助资金只会越来越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丰厚的回报应该能够刺激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但可能因为地方政府或者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完善管理机制,往往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虽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资金安全和食品安全,但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效益最大化,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而要有效解决学生吃得好的问题,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应该持开放的态度,积极探索完善管理机制和制度,扩大社会参与面,吸引优秀从业者,尤其让当地农民参与进来,既能保证食材品质,又能使当地农民增收。事实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银行推出的“学校供餐及学生营养改善”项目,就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经济状况纳入了考虑范围之内。当然,“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庞大工程,要让学生从低层次的“吃饱”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吃好”,需要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但如果用开放的态度对待的话,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小明)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