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正文

对报刊亭卖寿衣少些指责多些思考

2017-01-12 15:30: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本来是为了方便大家买报纸杂志的地方,现在全用来私人盈利了。”近日,有市民反映天通苑清华长庚医院附近一处报刊亭卖起寿衣、骨灰盒。记者了解到,该报刊亭已存在两年多,夏天时售卖食品、饮料,今年入冬开始售卖殡葬用品,从未卖过报纸。经营人称会在入春后开始售卖报纸。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工作人员人员昨日表示,现场查看后已对其断电并责令整改(据1月11日《北京晨报》)。

这似乎有些“黑色幽默”,城市报刊亭,一般都是经过城市管理部门特殊审批,占用非商业公共设施建成的活动建筑,目的就是丰富城市居民的信息资讯和文化生活,按规定必须以经营合法的报刊杂志为主,除此之外,也可附带相关文化用品乃至小食品饮料等等,因为报刊亭属于特批,属于公益性质,相关费用也比较低廉,通常情况下,每月经营报刊的利润并不比街头小门面有多大差异。

但平心而论,随着智能手机和电子读物的普及应用,确实给经营纸质读物的报刊亭带来巨大冲击,要靠单纯经营报刊杂志获得可观的收益确也很不现实,为了维系报刊亭的生存,很多城市的报刊亭也都在“多种经营”,但无论怎么经营,放弃主营的报刊杂志而将报刊亭改为“殡葬用品店铺”都是极为不妥和违规的,让这样一个本身就伫立“闹市区”的报刊亭,经营逝者寿衣,甚至还有“瘆人”的殡葬用品广告,既有碍市容给人造成不适心理,更不符合报刊亭设置的初衷,相关部门在接到群众举报后责令其立即整改,确实很有必要。

但从报刊经营主反映的情况看,将报刊亭经营寿衣或其他生活用品确也有些“迫不得已”。一是报刊亭本身狭小,不能安装任何取暖设备,现在正是寒冬季节,要让摊主全天守在里面经营报刊杂志委实难以忍受。二是报刊杂志的销量大幅下滑,消费者并不多,想让摊主“忍寒挨冻”坚持经营报刊又赚不到钱,着实不易。其三,该报刊亭坐落在天通苑清华长庚医院附近,医院历来就是丧葬用品经营的必争之地,摊主利用报刊亭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且无需人员专守的特性,将报刊亭“转型”为殡葬用品店,着实也是在“适应市场”。只是这样的“转型”非但让市民群众难以接受,更违背了报刊亭设置宗旨和超范围经营。

显然,“穷则思变”,我们在一味责怪摊主违规和希望报刊亭恢复他的主业功能的同时,更应该设身处地来思考报刊亭如何走出经营尴尬,如何让报刊亭适应时代发展继续发挥他传播信息和知识的作用。否则,不能让摊主通过经营报刊获得正常的经营收入,那也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允许其本末倒置将报刊经营作为“副业”,要么就干脆取缔,让报刊亭从此在北京街头消失。然这对于不少对纸质报刊杂志和报刊亭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损失,且没有报刊亭存在的北京街头,显然也有些“京味”不足。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街头报刊亭既有长期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如果在经营观念上勇于创新,完全可以对纸质报刊杂志和电子读物等时代传媒,发挥出“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可以将现代收费电子读物与纸质报刊杂志有机融合在一座座实体报刊亭中,让报刊亭既可以经营传统纸质报刊,也可以经营电子读物,并提供收费的资讯快速下载服务。在保持传统报刊亭属性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培训、指导、软件支持等,在现代网络电子读物方面多做文章,而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和完善,收费电子读物更是大势所趋,街头报刊亭完全可以从中窥出发展商机,只有让经营报刊亭“有利可图”,不但报刊亭“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可以终结,小巧的报刊亭依然不失为城市街头一个个靓丽的“文化景点”。(朱永华)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