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e观沧海

【e观沧海】@巴松狼王“请北京市长跟河北人民说几句话”是真事儿

2017-01-19 09:55:01 来源:巴松狼王一点号

文|巴松狼王

因雾霾被儿子“约谈”、“请北京市长跟河北人民说几句话”都是真事儿。从昨晚到今天,我一直在回应这两件事。这都是由昨天下午会上我的发言引起的。昨天本来是个休息日,但还是被继续“开门营业”的北京市政府请去,参加市政府领导和媒体、市民代表的座谈会。约定3点开会,还差十多分钟,市领导和各有关委办负责人就都到齐了,代市长蔡奇先走了一圈儿,和媒体、市民代表一一握手,不时停下来跟大家聊着。

差几分钟3点,会议开始了,媒体和市民代表坐满了中间的圆圈儿,各委办局的领导多坐在了后排。蔡市长左边是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副市长张工,右边坐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和市政府秘书长李伟,两人的名字完全一样。

蔡市长说,我来北京工作以后,也几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看空气质量指数。长时间持续的雾霾过程,引起了社会的普遍焦虑,自己感同身受。大家生活、工作在北京,对雾霾天气有这样的关切、焦虑,甚至还有些吐槽,我都完全理解。对持续雾霾天气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不便,我内心深感不安。面对空气质量与中央要求、广大市民实际感受之间存在的差距,蔡市长说,我们要保持工作定力。再难,也要坚定不移铁腕治霾。

会议由张工副市长主持,他是分管环保的市政府领导。他一一介绍并点名请代表们发言,按顺序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点到我,趁一位代表说起一个类似的话题,我顺势抛出了我的一个问题和一点建议。

我的一个问题是这样提出的:我很高兴听到市长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天,跟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但是说到北京的大气污染就少不了要说京津冀协同,过几天我要去河北作一档访谈节目,我想知道作为一个北京市民,您想跟河北人民说点儿什么?听到这儿,全场都笑了,还有人鼓了掌。早就知道蔡市长是个网络大V,从台州市委书记到省级领导,没断了用互联网直接与媒体、市民沟通交流,不怵挑战、不回避问题,对此不少网上的朋友经常说起,但我面对面见识这还是第一次。他略一沉思马上说,就象你刚才说的,同呼吸共命运。这话很对,但对我这个过去总是被人提问的新闻发言人来说,总还是希望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再“榨”出点什么来,于是脱口而出:这个太短了,能不能再长点儿。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题目也许有点儿意外,但又一次引来了大家的一阵笑声。蔡市长马上满足了我的要求,他说,京津冀协同治霾,河北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感谢河北人民。他们为改善环境做出的努力,对北京也是巨大的支持。今后,希望京津冀协同治霾能够有更好的效果。这话很平实,如不经意还会理解为是一种客套,其实真不然,蔡市长后面补充的三句话,应该是北京人的态度,也应该是我们和河北同胞共同的态度。

这个态度不仅关系对过去怎么认识,也关系对今后的环境改善怎么摆布。我多次去河北,都是做有关环保的传播,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在环境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上北京和河北的关系是怎样?有人曾十分明确的跟我说:不能为了2000多万北京人民的呼吸,牺牲7000多万河北人民的肚子。我也做过明确回答:这帐不能这么算,这不是2000万人的呼吸和7000多万人的肚子,而是1亿人民的健康。呼吸的也要吃饭,吃饭的也要呼吸,而且大气污染是区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属于河北,就是一个整体。在这个问题上,谁也不要再把河北人民和北京人民的基本利益对立起来,还是共同努力的好。这次有了蔡市长的三句话,相信访谈就会更有说服力。

其实问题也很简单,北京和河北甚至更大一点范围,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环保部陈吉宁部长说的一组数字,这是他在6日晚与媒体座谈时披露的:京津冀及周边六个省市,国土面积占全国7.2%,消耗了全国33%煤炭,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4倍,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30%到40%。如钢铁3.4亿吨,占全国43%;焦炭2.1亿,吨占全国47%。电解铝占全国38%;平板玻璃占全国33%;水泥占全国19%。原料药占全国60%,农药产业占全国40%。煤电占全国27%,原油加工占全国26%,机动车保有量占全国28%。

我在好几篇微博和文章里都写过,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燃煤、工业、施工扬尘,总的说都要减,但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情况是不一样的。对一个地区来说,既要考虑城市又要考虑农村。污染企业要治理、机动车和油品要改善,施工扬尘要监管,但如果是北方冬季,农村采暖大范围使用高硫、劣质煤,再加上烧秸秆。过去农村过冬多是烧柴禾,再冷就是扛着了。现在不一样了,农民开始有钱了,还盖了很多楼房都要采暖,这不是好事吗?但是本来指望农村环境容易大,可以用以缓解修复城市的环境,现在是让污染“农村包围城市”了,那可真要了命了。怎么办?

2016年12月21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了解决办法。他说,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6个问题,都是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对此,我就记住了八个字:清洁采暖,温暖过冬。

市政府的座谈会上,蔡市长说了2017北京治理雾霾10大措施:一是农村“煤改清洁能源”。二是最大限度地压减电力行业的本地排放。三是完成剩余的4000蒸吨工业和供暖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通过上述的三项措施,全市的煤炭消费总量同比压减30%,控制在700万吨以内。四是高排放机动车治理。五是重点管控重型柴油车。新增重型柴油车全部“戴口罩”(安装颗粒捕集器)。六是全面推燃气设施氮氧化物减排。七是进一步加大工业企业调整退出步伐。全面清理整治2560家散乱污企业,关停退出500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八是促进排放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九是铁腕执法,强化督察问责。十是深化区域大气污染协作机制。还强调了四大难点:1、冬季治理难度大。2、预报预警准确性。3、重点问题的攻坚力度。4、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力。

对如何应对雾霾,我这样提出了一条建议。我说,因为这场雾霾,昨天早上,我被儿子“约谈”了半小时,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此言一出,大家非常开心的笑,那一刻我真开始怀疑我的人品,怎么一听说我被儿子“约谈”,所有人都那么高兴。面对紧张的工作、阴霾的天空,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笑声。其实仔细想起来,我们面对前进中困难的时候,既需要自我解压,也需要增强自信。1970年我一参加工作在首钢,那时候全国一年只能生产1000多万吨钢,建设发展什么全是问题,比我们钢铁多的国家几乎没一个不欺负我们的,今天我们有几亿吨钢,做什么都有底气了,遇到了环境污染,这不是前进中的问题吗?还是那句老话,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只能再发展中得到解决。以我们现在的政治经济条件,没有理由在雾霾面前惊慌失措。

我用“约谈”这词儿是调侃,可我说的不是笑话。我儿子就是十分严肃地跟我说,现在网上那些个关于雾霾的传言、谣言真是让人崩溃了。很多东西高中生最多是理工本科生就可以识别的,却让人们在疯传,您这个老环保、新媒体人还是应该多说点话,不能总是追着辟谣,能不能教给大家一些方法。听到这儿,我当时眼睛一亮,这小子在我面前还从来没说过这样人模狗样的话。我说,现在看再过些年,等你们这一代人到了我这个年纪,中国再发生什么事儿,网上和民间的舆论,应该就不是现在这个水平了。但是这一样的一天,不是等来的,积极的结果不会是自然而然就来的,得一代一代人努力。

我在会上提的建议是:解决雾霾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2016年北京严重污染是39天,如果不降下来2/3,很难感觉出来质的改变,空气质量总体情况一天不明显改变,舆论热度就不会凉下来,一有雾霾传言、谣言就会不断。我们不能总是跟着舆论后面走,天一霾就说话,天一蓝就谁也不管了。同时,雾霾是一个跨环境、卫生、交通、建设等多领域,物理、化学、气象、生物和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的问题,必须加强多个部门合作,多学科综合研究,并以此基础,针对公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坚持不懈的治理,一方面坚持不断的科普。比如,能不能在电视台开一个象“养生堂“之类大众参与的栏目,比如“雾霾天天谈”,周周谈、月月谈也行啊,把所有有关的问题都拿到上面,专家和大家一起谈,谁有疑问就上来看。目的不是让大家恐慌,而是让大家了解,了解大气污染是怎么回事儿,怎么治理、怎么防护,为了大家的健康,为了大家监督,为了更好的发展。

我的建议大概就这么几句话,会场内外很多朋友赞同。网上关于雾霾的段子、“鸡汤”很多,大家不可能都是理工科本科以上毕业,不可能什么都懂得,需要有人帮忙识别。去年疯传的是“民用煤里面有核污染”,今年一开始是“空气中含耐药性基因致癌”、接着就是那个国3车是净化器的视频,还有说机动车污染被夸大了,机动车污染防治是跟私家车过不去,说油烟污染是跟老百姓吃饭过不去,雾霾的形成是因为风电,“XX的姐姐发文说雾霾是高硫石油焦”等等,几乎天天都会看到网信群里传来贴子说:“这才是雾霾的真正原因,速看,再不看就删了”。虽然我不主张轻易删贴,但如果从这些东西只能起到误导公众的危害看,还是快点儿删了吧。其实网上回应的科普贴也不少,但这些贴子本身的准确性、适用性确实值得推敲。有的太学术了点儿,认证得很全面,可多数人不明觉厉。有的把别人靠谱的资料和自己不靠谱儿的议论掺和在一起,看完了还是晕。真正含金量高,又让大多数人看得懂、好把握的科普贴确实比较少。

因此,看这些贴子首先有个判断问题,要去伪存真,到底信哪个,确实得考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了,所以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公众都想了解的雾霾,找一个人、一个部门,就把大家关心的问题全说清楚确实困难,需要懂行的了解情况的都说。前两天北京电视台晚上要连线我说雾霾,一听就答应了,再一问让说怎么加强个人防护,我为难了,这应该让研究健康的人说啊,刚看完了一则消息,卫计委说2016年11月1日,我国首个民用口罩国家标准GB/T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正式实施,所以这个话题起码得找个大夫说,才是那么回事儿。但是说实话,我没看那个标准的时候,对污染了戴不戴口罩还明白一点儿,可我看了那个标准彻底晕菜。它说日常防护根据危害不同,有分四个级别的口罩,天哪,不会是叫我随身带起码4个口罩,然后随时根据实时的污染级别选择戴哪个吧?等等,您先别急着跟我一起吐槽,我说的不是人家标准写的不清楚、不专业。我说的是我看不明白,尤其重要的是我看了以后,不知道怎么办?这不就得找个专业人员,在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媒体上,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话,教大家一些便于掌握的方法吗?

还可教大家一些用已有知识去识别网上传言的方法。比如那个用手持仪器放一辆国3车尾气管上,说测的结果比环境质量还好的视频。已有人做了专业测试,证明那个视频是不科学的,我想再跟大家说个判断方法,您看到一个东西,信、传之前先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车的视频起码要问这样几个为什么?一、他用的工具行不行,是测空气的没错,但室温表测不了体温,这道理大家都知道,测空气质量的仪器种类多了去了,他用得对吗?二、柴油车排放有颗粒物,轻型汽油车尾气中不应该有颗物检出,他那辆国3汽油车检测居然有颗粒物,就象上桌吃的溜肥肠得洗干净,可他那碗肠子里居然有绿的。您说他那车得坏成啥样了?三、如果您在马路上或者年检场看见过测尾气的,那是要专业设备伸到尾气管里面,他拿着个不专业的设备,还在尾气口外面测出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四、视频中他还调侃了一句说,这辆国3按国家规定上世纪就该报废了,国3标准是2005年北京率先施行的,2007年全国是施行的,上个世纪还没施行怎么就该报废?五、早就该报废的车,他还开到了今天?这么多关键点都有问题,再加上制作者明显的情绪,您说这么个东西咱能信吗?

这分析说理的事儿,有时候看起来就象是矫情,其实真不是,现在上网,无论是看微博、微信、公众号,都要记住一句话:网上有风险,听信需谨慎。大家要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应对雾霾,政府积极组织、企业积极行动、公众积极参与,媒体积极监督,全社会齐心协力,早点把雾霾埋了,别让雾霾在网上网下把我们埋了。

作为一个官员出身的网友,我对大家的适度吐槽是十分理解的,我也经常跟大家“同仇敌忾”。但毕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治理雾霾咱确实要有耐心,光靠吐槽病也好不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还是要积极应对。对此,要有信心,咱不说别的,我刚干环保的时候,有几个人把环保当回事啊,扬尘遮天蔽日,在一辆“墨斗鱼”(冒黑烟的大货车)后面,你根本就看不见车,如果让你逮住了,他比你还横。今天大家的环境意识都进步成这样了,要把这股劲儿都用到正路上,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那是手拿把攥的事儿。(2017.1.8)

来源:巴松狼王一点号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