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哑巴说话”岂能一“说”了之?

2017-01-19 12:01: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1月18日,中共内江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发表“致歉声明”,指出1月5日上午,在内江市市中区箭道街社区开展为31户孤寡老人、特困户、低保户送温暖活动报道中,由于记者、编辑责任心缺失,把关不严,导致1月10日《内江晚报》第6版《盖新被穿新衣,31户困难居民温暖过冬》一文中出现“哑巴说话”细节失实,在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影响。(2017年1月18日人民网)

“‘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盖着一定很舒服!’日前,市中区三八街46号居民赵全贵从社区网格员手中接过被子后满意地说。据了解,今年62岁的赵全贵是一名哑巴,一直为成家,生活比较困难。”这是1月10日《内江晚报》新闻报道的原文。看过之后,真的让人大跌眼镜,令人匪夷所思,哑巴竟然能说话?一时间,报道前后有违现实逻辑的表述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有网友笑称“送温暖顺便把六十多年的哑巴病治好了”,更多网友则纷纷提出质疑,“哑巴群众也能开口说话,到底是稿件有误还是新闻造假?”

面对网友的质疑,《内江晚报》所属的内江日报社回应称,“记者可能是通过手语或者文字等方式和聋哑人沟通的,具体是什么方式我不太清楚,但经过报社调查,确实是和聋哑人沟通过,不是假新闻。”也有媒体人称,“这个确实不算啥了不得的大事,不过粗疏、质疑、笑柄、道歉都符合逻辑,也是这种大传单式的地方小媒体的正常生态。这一页算翻过去了”,也有网友发文称,“‘哑巴说话’有误,但不必上纲上线”,等等。实际上,这是一起新闻事故,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来解释、澄清,结果只能是越描越黑,纯属“此地无银三百两”,最起码从态度上没有尊重新闻的真实性,甚至说是对新闻的一种亵渎,是对读者的一种不负责任,表面看似是小事一桩,而实际产生的负面影响却很大,不容小觑。

客观地讲,新闻报道中出现“哑巴讲话”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属不该。这里,不仅涉及记者的新闻职业操守不严谨问题,也涉及报刊编辑“守土”未能“尽责” 问题,更重要的是暴露出当下一些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失真”问题。现实中,一些地方的记者或通讯员对新闻的时效性非常重视,为了增强现场感往往采取“某某说”的形式,但却弱化了新闻的真实性,擅自为“某某”代劳,本应深入实际进行实地采访,为了“快”,干脆自己根据行文需要编造“某某说”的内容。如此看来,“哑巴说话”并非空穴来风,出现这样低级错误也就不足为怪了。说到底,导致采编流程把关不严,是导致诸如“哑巴说话”这类错误的根源所在。

“文者,贯道之器也。”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而新闻一旦失去真实性,其导向必然会出现偏差,甚至会混淆视听,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人民群众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虚假是新闻的天敌。新闻的真实性容不得一丁点马虎,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从这点来说,“哑巴说话”这一新闻事故的发生,无不给广大媒体人敲响了警钟:任何时候,任何媒体人都必须恪守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失真”,这就需要牢记社会责任、恪守新闻操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扎实的文风、作风把好采访关、组稿关、审核关、发稿关,严格规范新闻采编工作流程,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值得一提的是,对“哑巴说话”这一新闻事故,《内江晚报》在“致歉声明”中的态度还是比较中肯的,勇于承认是“由于记者、编辑责任心缺失,把关不严”,导致“出现‘哑巴说话’细节失实,在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并表示“我们一定深刻汲取教训,全力整改,杜绝类似错误再度发生”。说实话,这是媒体和媒体人应该持有的态度和行动,错了就是错了,没必要找各种理由进行解释搪塞,但必须正视错误、知错必改,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刘凤敏)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