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谁给“黑救护”留下市场空间?

2017-01-25 10:29:41 来源:河北新闻网

在北京,如何叫到救护车?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打“120”或“999”。近日调查发现,在301医院、积水潭医院、友谊医院、天坛医院等大医院周边,可以轻易找到自称正规救护车的各种车辆,这些车多为外地牌照,自称可为患者提供转院、场站接送、急救等服务,车主们将关系网撒向医院内部,护工、清洁工等都会为他们介绍生意。1月23日下午,针对报道中记者所体验的晋AL386L号牌救护车非法运营情况,车辆所属山西今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公司对特种车辆的管理存在漏洞,已对涉事司机采取劝退处分,并承诺加强车辆管理。(《新京报》1月24日)

号称“车上设备齐全,能配备医生随行”,承诺医生“都是从医院出来的”,甚至连“大奔”车型都能挑。无需拨打“120”的救护车,似乎选择更多也更高端。不过,这些盘踞在大医院周边的外地救护车,80%以上都没有正规的急救资质和持证医生。但正是这些“黑救护”,不仅能开进医院,还能开进火车站,车牌中还带有120,并多年盘踞大医院,甚至垄断了长途救护业务。

不难设想,当非法营运的黑救护车跑在路上,一旦途中患者发生急救需求,恐怕只能听天由命,而根本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及时救护。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救护车不仅是挂羊头卖狗肉,更有草菅人命之嫌。

那么,何以黑救护车竟然能以正规救护自居,不仅在一些医院,停车场畅通无阻,甚至连医院保安、医院周边商店,都成为黑救护产业链上的一环呢?对于黑救护现象,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无疑大有必要,但仅此恐怕还远远不够。事实上,黑救护车之所以能有生存空间,甚至逆袭而成救护市场的主力,并不能全怪“黑车”凶猛。假如正规的救护车能够充分的满足公众的急救之需,能够做到快速响应和合理收费的话,“黑救护车”理应无空子可钻才是,又何来堂皇逆袭。

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很多城市的救护车资源尽管统一调度管理,按说应当有着更高的统筹层次,但救护资源缺乏必要的良性竞争,自然也就难有改善与提升服务水平的动机,更难以真正站在患者需求的角度去拓展服务项目与种类。这不,尽管患者早已跨省流动了,但救护车服务却常常受着地域的严格限制,甚至医院之间的转运都不在服务范畴之内。

于是,这边厢正规救护车资源有限,再加上运营效率和灵活性不足,那边厢则是患者的急救交通需求得不到满足,“黑救护车”成为弥合供需缺口的出处,也就并不意外了。某种程度上,黑救护车的泛滥,又何尝不是正规的救护服务不能有效覆盖所导致的呢?尽管出现上述问题,并不能全怪正规救护车不作为,按照当下救护车的使用规范,一些不属急救范畴的需求,的确并不适用救护车,随意出车也有违规牟利之嫌,但这并不意味着救护服务的缺口和错配现象就天然合理。

正如出租车行业如果自身无法提升效率,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必然会有更具灵活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呈现。同样的规律在救护车市场上也不会例外,正规救护车不够给力,不能涵盖需求,出现供需错位,也才是“黑救护车”出场的根本原因。只不过,相比出租车市场的低门槛,市场自发的救护车服务供给,无论是医护配备还是救护能力保障,都意味着更高的门槛,相比出身是否正统,救护车根本不具备救护能力和资质,才是“黑救护车”的最大问题和隐患。

从这个角度来看,“黑救护车”的逆袭,折射的恰恰正规救护服务的供需缺口。救护资源究竟该如何有效配备,倒是不妨把黑救护车更多当作竞争对手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拓宽服务范畴。而对于卫生管理部门而言,则不妨以互联网整合资源的思维改造现有的救护体制,更多的在救护领域引入灵活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入适当的竞争与市场模式,让救护车服务更加灵活多元,充分发挥其效益,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才是对黑救护车现象的治本之策。(武洁)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