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e观沧海

【e观沧海】他如何在喧嚣中甘守寂寞

2017-01-25 11:28:50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文|袁跃兴

1月22日,我国著名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去世,我们又失去了一位文化大师,令人痛心。

冯其庸先生在国学、读书、传统文化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他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就,最为世人所瞩目。他曾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等专著,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等书。不久前出版《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此书即源自他在1967年为延续“红学研究之脉”手抄的庚辰本《石头记》。

“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浓。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冯其庸2012年出版的《瓜饭楼丛稿》,可说浓缩了他的一生的学术精华。

有文化评论说,冯其庸先生曾有诗云,“一梦红楼五十年,相看白发已盈颠。”如今,将一本《红楼梦》一字一句抄完,从黑发读到白发的斯人已去。在此之后,“谁解其中味?”这是颇能反映出他的探究学术的甘苦、辛勤与寂寞生涯,概括他的一生对学术精神和文化精神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冯其庸先生的50年前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不久前出版,这部抄本《红楼梦》的诞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冯其庸感慨地说,“我对这部抄本《红楼梦》真爱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

大家都知道,冯其庸是《红楼梦》研究大家,但他的一生际遇和命运与《红楼梦》的文化研究,密切相连,荣辱与共。

从上世纪70年代,冯其庸开始对《红楼梦》进行认真研究,他说“虽然在‘文革’的高潮中,我白天挨批斗,深夜却秘密抄写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抄了将近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但却使我对《红楼梦》开始有了些理解,这就是后来研究《红楼梦》的一点点基础。”

为什么冯其庸要偷抄一部《红楼梦》保留下来,这是因为他担心“万一《红楼梦》被销毁了,我还能保留一部”,“本来最完整的《红楼梦》是八十回,己卯本只剩一半了,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庚辰本有七十八回,八十回只少两回,而且这两回呢,已经很早就有人补进去了。所以我就私底下托人从图书馆借出来一部庚辰本的影印本”,借来以后,天天夜里等大家睡了,总得十点以后,他才开始抄。每天限定要抄多少,一般抄到十二点,有时候抄到凌晨一点,“抄完了这部《红楼梦》,我对《红楼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曹雪芹的时代和家庭遭遇来看,他的家庭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最后才会写出这样一部了不起的小说。”

冯其庸的一生伴随着《红楼梦》的研究,50年间,冯其庸的生命全部寄托其中,倾注无尽心血,终在红学研究中成一家之言,有评论说得好,“《红楼梦》滋养了冯先生,也成就了冯先生,今天,我们纪念冯先生,就是要看到他保存文化薪火的勇气,勇于直面苦难的力量。他的一生都是建立在对《红楼梦》的痴爱、对曹雪芹的钦服感佩的基础之上。其情,是对文化经典的热爱与继承;其根,是对传统文化丰厚的学养;其心,是求真严谨的学术精神。”

2012年10月,冯其庸荣获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其中有颁奖辞赞道:“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冯其庸说“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在一篇谈学者的文章中说:学者应该和其他人一样在共同的工作中各尽其责,即使仅仅为了一个词汇,学者也应该如饥似渴地需要行动。他的责任乃是揭示事物的真理以鼓舞、促进和引导人们。他不为身外器物所役,拒绝社会上的流行风尚,他不会为了一举成名当众炫耀。他甘心情愿无声无息,甚至,他要忍受贫困、孤独和苦难,闯自己的路……

看到这样的话,自然让人想到冯其庸这位学术大师。经历过那种有足够的氛围坐冷板凳的年代,冯先生凭着自身的刻苦和资质,积聚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从而在这个时代里出类拔萃,其对红楼研究的贡献,影响可谓深远……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整个20世纪的学术发展,他身上所具有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堪称一代楷模的文化大师、学术泰斗,广大读者感动、敬佩有加。

这也不由得使人审视当下,在今天这个文化学术日益浮躁、喧嚣的大背景下,已难见传统意义上那种焚膏继晷、孳孳矻矻、皓首穷经治学的学者文人,更多的是已经缺失了治学精神,心态浮躁,功利心日重者,真学术、真士人、真风骨,日见稀缺。我们不由感叹发问——斯人已逝,衣钵谁传,今天还会有谁像冯老先生那样再去坐学术的“冷板凳”呢?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