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莫让人情债拉低幸福感

2017-02-04 17:03:3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新春佳节,万家盼团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雷望红的姨妈,却不“敢”回老家,而是“躲”在打工地福建过年。再三追问才明白,“春节回家至少要送出1万元礼金,不回来是怕送人情。”(人民日报2月3日)

在农村很多地方,像这种“乡村人情故事”并不稀奇,人情比吃饭重要,饿肚子可以忍一忍,人情关系不维持,会被人看不起,今后在村里没法做人。年前回老家有侄子结婚,发现礼单上一二百元的很少了,大部分都是3百、5百、甚至上千元了。现在农村份子钱要比城市单位的份子钱还要高,令人很是担忧。

中国人自古讲究人情世故,必要的人情往来,会加深邻里感情,互帮互助,但如果人情账变了味,恐怕就会成为甩不掉的负担,眼下一些地方的人情债越来越重,压的很多人喘不过气来。一是请客的名目多了,办酒席的规矩也渐渐乱套。有的老人为帮儿子凑钱买车,提前4年给自己办了七十大寿;过去只有初婚才大办酒席,现在很多再婚夫妇照样大宴宾客……办酒席、收人情成了重头戏。二是礼金标准逐年上涨。2010年前后仅50元,现在100元“送不出手”,近亲的礼金涨得更凶,一般千元起步。三是人情朋友圈越来越大。朋友圈人越多越感觉有面子,一个普通农户的人情“朋友圈”约200户,每年的人情开支一万到两万元,占到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或一半。

办酒收礼,再还礼,再办酒……表面看当下是赚了点,但其实谁都明白,收的钱总是要还的,还人情的时候还要加钱,以显得“更加厚道”。只要沾亲带故,这次收500元,下次要还1000元,再下次变成1500元,像滚雪球一样玩起“人情+”。互相攀比,水涨船高,从长远看没有谁是赢家,最终只能让自己陷入人情债的怪圈。

人情债已拉低人们的幸福感,好不容易在外打拼挣钱,结果一大半的收入都填了人情债的窟窿, 幸福感也随着打了折扣,正如有农户表示:“应付人情都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钱来搞项目增收!”人情债无疑也成了一些贫困户脱贫的障碍。面对人人逃不脱、又越陷越深的人情债,怎么办?积习不是一天形成的,破除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移风易俗还要靠村民自觉,政府引导,乡村自治,不妨探索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把红白理事会建设作为重点,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让村民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使社会风气逐步得到改善。(魏金改)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