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众筹买菜亦是守望相助的人间佳话

2017-02-23 09:30:43 来源:燕赵都市报

2月18日,南京街头发生温暖一幕。一名九旬老人从农村到市区卖香菜,结果卖菜钱不见了。热心市民纷纷伸出援手,你5元我10元一起“众筹”,将老人剩余的菜全部买走。民警也及时赶到,把老人送回20余公里外的家中。(2月22日《南京日报》)

于故事的情节而言,“买菜众筹”显得波澜不惊,细微得“不足为道”,不过恰是如此不显山露水的人文关怀,让人心中莫名感慨,泛起层层涟漪。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为了生计从农村到市区卖香菜,高龄老人的自食其力本就令人心酸,当其因丢失菜钱而伤心大哭,此情此景更令人动容。自此,如何对老人给予必要的帮助,考验着公众的情怀与智慧。

路人买下“爱心菜”是一种间接的帮助,一是可以让丢钱老人免于伤心与绝望。钱丢了却感受到众人的关怀,体会到民间的爱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二是可以让老人更体面的接受。同样是帮助,直接施予可能会伤及对方的尊严,而采取“众筹购菜”这一间接方式,既达到了助人的目的,也照顾到了受助者的感受。

这是一种典型的弱者相济而又力所能行的民间爱心,并具有推广与弘扬的价值。事实上,爱心的表达有多种途径,也有层次上的差异,数目可观的捐款固然令人心潮涌动,不过润物无声的举手之劳,其实才更值得提倡,因为这种根植于心并油然而生的行为,更具有坚实的基础与可持续性。你让人免费吃了一顿饭,他帮你做了一件小事来回报,这种有来有往的互动,其实比单纯的施舍更有内涵,也更具张力。对方在情感上易于接受,自己也没有吃亏,彼此之间不会感到有所遗憾。如果此类举动能逐渐形成一种趋势,那么社会公益与慈善反倒会成长得更加成熟。

传统道德讲求“不计回报”的单方性,而未能注重互动。由于未能虑及受助方的感受与需求,使得纯义务性的付出,往往过于诗性而缺少理性。道德的标准过高,反倒不利于其得到弘扬与继承。因而,表达爱心也好,实施公益也罢,在讲求目的的同时,更要注重方式与方法,多行“众筹购菜”而非“纯粹施舍”,会取得更好的综合效应。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一个饥饿者来说,可以让其免费吃上一顿饭,不过之后想解决温饱,就应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让其在劳动中获得报酬。让一个人得到促进与鞭策,有脱胎换骨的改变,这才是爱心应有的最高境界。

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对爱心与公益的要求也有极大的区别。买菜众筹亦是守望相助的人间佳话,也是如何科学理性表达善意和爱心的民间示范。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去反思爱心的本质与形式,方能感知温暖并树立新的爱心理念。(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