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不卖报刊改卖面”报刊亭尴尬亟待破解

2017-03-14 11:09:4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昌平区立汤路与太平庄中二街交叉路口处两个报刊亭前,贴着“煎饼果子”、“牛肉板面”等大字招牌,俨然变成一间“小吃铺”。不但门前聚集的食客阻碍交通,随风飘散的烟熏味也引来不少市民不满。昨天,中国邮政公司对此表示,亭主不可私自改变报刊亭用途。昌平城管监察大队工作人员称,会派队员尽快调查处理(据3月13日《北京晨报》)。

因为卖报刊“不赚钱”,报刊亭“不务正业”改售其他商品甚至私自“转行”现象,经媒体报道的既不是首例更不是个例。就在两个月前,北京晨报就曾报道,同样出现在北京天通苑清华长庚医院附近一处报刊亭居然转行卖起了寿衣、骨灰盒。据市民反映,该处报刊亭已存在两年多,夏天时售卖食品、饮料,入冬开始售卖殡葬用品,从未卖过报纸。究其原因,同样是因为售卖报刊“不赚钱”,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工作人员人员现场查看后,对其断电并责令整改。

报刊亭卖报纸“不赚钱”是假,无论报纸还是杂志,在批发与零售价格之间都包含着不低于40%甚至更多的利润,但局限于购买读者的急剧下滑,仅靠零售报刊杂志所获得效益着实差强人意,别说难以“养家糊口”,除去各种成本不亏损已是万幸。在这样的经营现实面前,摊主不想方设法开展“多种经营”,确实难以维持下去。而另一方面,城市报刊亭,一般都是经过城市管理部门特殊审批,占用非商业公共设施建成的活动建筑,目的就是丰富城市居民的信息资讯和文化生活,按规定必须以经营合法的报刊杂志为主,除此之外,也可附带相关文化用品乃至小食品饮料等等,因为报刊亭属于特批,属于公益性质,相关费用也比较低廉,通常情况下,每月经营报刊的利润并不比街头小门面有多大差异。

但平心而论,随着智能手机和电子读物的普及应用,确实给经营纸质读物的报刊亭带来巨大冲击,要靠单纯经营报刊杂志获得可观的收益几无可能,为了维系报刊亭的生存,很多城市的报刊亭也都在“多种经营”,但无论怎么经营,放弃主营的报刊杂志而将报刊亭转行经营小吃甚至改为“殡葬用品店铺”显然都极为不妥和违规的,让这样一个本身就伫立在闹市路口的报刊亭“不务正业”成为小吃铺,不但阻碍交通有碍市容,更不符合报刊亭设置的初衷,邮政部门责令其整改,完全是必须。

但从报刊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摊主将报刊亭转行确也有些“迫不得已”。报刊亭对传播文明和优秀文化固然重要,但对于经营者而言,能够通过零售报刊杂志获得利润来养家糊口才是最实际的,报刊杂志的销量大幅下滑,消费者并不多,想让摊主“忍寒挨冻”坚持经营报刊又赚不到钱,着实不易。如果我们仅站在公共道德文化的至高点上要求摊主极力坚守,同样也很不现实。

显然,“穷则思变”,我们在一味责怪摊主违规和希望通过整改让报刊亭恢复他的主业功能的同时,更应该设身处地来思考报刊亭如何走出“不赚钱”的尴尬,如何帮助和引导报刊亭适应时代发展继续发挥他传播信息和知识的作用,这才是务实之举,在笔者看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街头报刊亭既有长期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如果在经营观念上善于创新,完全可以对纸质报刊杂志和电子读物等时代传媒进行对接,发挥出“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可以尝试将现代收费电子读物与纸质报刊杂志有机融合在一座座实体报刊亭中,让报刊亭既可以经营传统纸质报刊,也可以经营电子读物,并提供收费的资讯快速下载服务。在保持传统报刊亭属性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培训、指导和增加投入等予以支持,在现代网络电子读物方面多做文章,而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逐步加强和完善,收费电子读物更是大势所趋,街头报刊亭完全可以从中窥出发展商机,只有让报刊亭卖报胜过“卖面”小巧的报刊亭依然不失为城市街头一个个靓丽的“文化景点”。(朱永华)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