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权益保护 远远不止打假

2017-03-16 13:31:31 来源:燕赵都市报

3月14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心召开了最后一场部委记者会,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就海淘、网购等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表示将进行全链条监管。支树平说,仅去年一年,大概抽了6891批网上样品,不合格的有2122批,合格率69.2%,“我们找到这些不合格企业,就实行整治,不合格产品必须下架”。(3月15日《新京报》)

合格产品竟然不到七成!

由此不难理解,“3·15”前后,打假都会成为流行议题。从全国人大代表黄建平以自身经历为例,呼吁电商平台加大网络打假力度,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致信代表委员,倡议“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再到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主动回应,提出“天下少假”是努力的目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假货泛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这些年来,几乎每到“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之际,打假都会成功定义舆论话题。每年这个时候,不仅“3·15晚会”会重拳出击,而且各个层面的消费者协会也会公布各类打假成果。“天下无假”是公众的朴素向往,假货需要重视,打假需要持续,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权益受损远远不止买到假货,打假不应是“3·15”的唯一议题。

3月15日当天,《北京青年报》报道了“北面The North Face官方商城频频砍单”事件。据北京市消协透露,累计21名消费者反映,在该官网购买羽绒服下单成功,并支付货款后,被商城以网站故障为由单方面取消订单。所谓“砍单”,是指网上购物中,付了钱却收不到货,甚至遭遇电商单方面任性取消订单的现象。北京市消协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八成消费者遭遇过电商“砍单”,且有超过一半的“砍单”案例发生在电商平台商家。商品缺货、操作失误、系统出错、产品质量、订单异常等,成为“砍单”五大理由。“砍单”问题的频频发生,算不算侵犯消费者权益?需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现象。公共领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灾区。拿现在流行的共享单车来说,资方收取了大量押金,这些押金有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办?特别是万一资方运营不周,发生倒闭了怎么办?这个问题迫切需要提前引起重视。

自从“3·15”以及消费者权益概念引入之后,每年都会在3月15日前后集中展示消费者权益被侵害事件。在这其中,假货是一个重点,但肯定不是唯一,有很多事件与假货无关,但消费者权益受损是实实在在的。

打假虽然看起来过瘾,但消费者权益保护远远不止打假。今天,很有必要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再设计——消费者权益得到了全方位保护,假货问题也就自然得到了遏制。(毛建国)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