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e观沧海

【e观沧海】观点 | 只要活得精彩,又何必在乎一捧土

2017-03-29 08:21:20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文|侯宝中

中国人讲入土为安,将死后回归土地视为一生圆满结束。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每到清明时节,人们在祭奠先人的同时,或多或少会考虑“入土”这种人生归宿形式的利弊。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曾造就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民族。数千年来,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从未改变,谁拥有了土地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地主和农民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土地。这种对土地的迷恋让中国人热衷于土葬,从王侯将相帝王家,到一介布衣百姓家,无一例外。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入不入土都逃脱不掉化为灰尘、融入大自然的结局。入土为安更多的是活着的人“心安”,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真情最为重要,形式则可以不拘小节。更何况,入土也未必为安。翻开历史,王侯将相、帝王贵胄为了身后之事大兴土木,机关算尽,最终还是难逃被盗厄运。即便是普通百姓家的荒冢,在经过风吹雨打,天地造化之后,大多夷为平地。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每堆起一座坟就要少一分地,如果无限制延续下去,我们还能剩下多少土地?没有了土地,我们到哪里去种粮食?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的日子又该如何过?当我们站在一座坟冢前,不光要缅怀先人,也要为当前,为子孙后代想一想,应该把宝贵的土地用来耕种。

只要是能“为安”,采用哪种丧葬形式并不重要。放眼世界,除了土葬,还有火葬、水葬、天葬等形式,其中以火葬最为文明,将肉体化为一捧骨灰,或散入江河湖海之中,或埋于参松翠柏之下,缅怀时献上一束鲜花,真情无限,造福后代。

又到一年清明,在缅怀先人之余,我们不妨思量一下延续至今的土葬形式,与其大张旗鼓搞仪式,还不如在有生之年活出精彩来。事实证明,只有那些真正为世人做好事的人,才能“永垂不朽”,只有把名字刻在老百姓心里,才能千古流传。至于死后土葬,还是水葬已是无关紧要。内容永远重于形式。

时代在前进,人的观念也在更新,有些传统也要随之改变。我们这一代不妨迈出第一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有生之年,只要活得精彩,又何必在乎一捧土呢?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