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新世纪的儿童不能总唱上世纪的歌

2017-03-31 08:49:27 来源:燕赵都市报

3月中旬,四川眉山一早教中心教完儿歌《小燕子》后,一位小朋友天真地问道:“老师,小燕子是什么?”于是,老师要求周末去看看小燕子。可是,全班16名小朋友有14名都没找到。连日来,媒体走访眉山多个幼儿园,超过六成的小朋友称没看到过真实的燕子。看到过的小朋友中,九成以上不明白燕子和别的鸟儿有啥区别。有家长认为,这些儿歌固然经典,但唱了几十年,难道就不应该有更适合现在小朋友传唱的儿歌吗?(3月30日《成都商报》)

事实上远远不止这首儿歌,很多儿歌对应的场景,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记得有一次孩子幼儿园老师教孩子玩丢手绢游戏,当天孩子回来后,很高兴地唱着,“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接着问了一句:手绢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这可能不是问题。可对于现在的不少孩子来说,他们真有可能没有见过手绢。

毋庸置疑,像《小燕子》《丢手绢》这些儿歌,都可谓是经典之作。对于今天的成年人来说,基本都是听着这些儿歌长大的。而且,经典具有传世的价值,今天听这些儿歌,依然能够让人感觉到美,不能因为到了新世纪,就把经典儿歌弃之一边。但也要看到,任何一部作品都具有时代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的经济社会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反思,在现代化行进过程中,有没有丢掉一些宝贵的东西。拿《丢手绢》来说,随着纸巾的普及,我们已经真把手绢“丢”了。相对于手绢,纸巾确实方便、省事,但站在节约和环保的角度,手绢却有着自己的优势。环保要从小抓起,要从小事抓起。如果我们通过儿歌《丢手绢》,来唤醒儿童的环保意识,显然赋予了经典新的价值。再拿儿歌《小燕子》来说,今天的孩子已然不知道燕子为何物,同样值得我们反思。

这是硬币的一面,在另一面,也要想到,如何打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经典,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标志,就是看我们提供了多少精品之作。当我们感慨《小燕子》《丢手绢》这些经典,有着穿越岁月的芳香时,有没有想到,我们又有多少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儿歌?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创作高峰时代。从出版和发表数量看,无论是儿童读物,还是儿童歌曲,其实并不少。可要追问质量的话,又有多少能够称得上精品之作?有人讲,当代童谣已呈现日渐式微的态势,脱离生活、没有童趣、太注重教化功能,与童谣创作者长期形成的僵化思维定式有直接关系。这可能是一个方面,但也要看到,市场是受供求关系影响的,这一状况与创作市场过于功利化有没有关系?

在一个文化市场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没有几部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何尝不是一种遗憾?体现在儿歌上,也应该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现在孩子的经典之作。这需要创作者静下心来,未必需要花费十年,但一定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打造几部经典之作。还需要我们从导向入手,为经典的产生和传播创造条件。这里,不能一味听市场的,有时还要从主旋律出发,对于经典创作给予扶持和激励。

新世纪儿童别总唱上世纪的歌,我们需要正视老儿歌遇到的新问题。(毛建国)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