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周末特刊】看完这些,你还忍心黑这位老人吗?

2017-04-09 16:47:23 来源:国企故事微信公众号

三八妇女节刚过,又恰逢两会期间,来谈论她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在中国,不乏对她冷言恶语的人,比如“只会举手”,又比如“只会投反对票”。而有些躲在键盘背后的人,甚至发出了对恶毒的声音——「这以后插管了是不是还得抬进大会堂当代表?」

△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毒谣言

这其中所有的冷嘲热讽,我既想归罪于「某些媒体的扭曲报道」,也想归结于「某些个人的无知」,当然,不排除某些个人的“装傻充愣高级黑”。

可能还是有人不服气,既然如此,那你倒是说说这位「出场自带话题」的老人申纪兰,她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啊?

既然你诚心诚意地发问了,那我就大发慈悲地告诉你:保障妇女权益的「男女同工同酬」就是由她提议写进宪法的!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其实认真起来并不包括女性。

妇女的权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远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妇女在家里的地位不仅要低于男性,而且在集体劳动时往往也得不到同等的机会和待遇。不论她们做了多少活,在计算工作量时,都只计为男工的一半,而且“工分”也只记在男姓家长或丈夫的名下。

长久以来的「男女不平等」使得一些女性的反抗意识苏醒,她们开始为自己争取正当权益。在山西,由申纪兰带领25位妇女与村里的“男劳力”在泥里、水里一起干活,还常常超过“男劳力”的工作量,最终以此证明:女人干活并不比男人差,理应拿到与男人等同的报酬!

就这样,由申纪兰带头倡导的“男女同工同酬”,很快在全国普及起来,并终于在1954年写入了新中国《宪法》。(注:1954年宪法中第九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1978年宪法做了更明确的表述。)

所以说,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位老人。

△中国妇女报微博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促进「男女同工同酬」,申纪兰老人还有哪些提案吧:

△观察者网图说祖制图

 

延伸阅读 | 申纪兰:要不是男女平等 我家里代表都当不上

全国人大代表 申纪兰

唯一连任12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说:“每天都能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我每天听新闻,中央领导和播音员我都认得。”88岁的申纪兰是个“广播迷”。她没什么架子,不像传说中那样躲避记者,一见面就很亲热地把我们往她的房间领。

申纪兰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一恍眼已经63年了。回忆起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情景,申纪兰说:“我还记得住到东四的一个小旅馆,山西代表还装不下,很小一个旅馆。有个司机是山东人,拉我们山西团。”

1954年,申纪兰25岁,她是全国劳模,一年前名字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而这人生传奇的开始,得益于一个朴素的决定。

当年,申纪兰带领村里25位妇女走出去,和男人一样去干活。“在那之前,规定两个女的顶一个男的,因为说妇女没技术。我说你不能这么看待问题,不公平,我也是个人你也是个人。”

在申纪兰的倡议下,山西长治平顺县西沟村,一场男人和女人的比赛开始了。

“我们没输,妇女干完了技术也不低,也没落到男人后面。这点连男人都说话了,哎呀,这个可得跟记上工分了,记了不是挣工了,这个就得给你们记 上”,申纪兰回忆说,“真正使男女得到了平等,自己也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要不是来了,连家里代表也当不上。因为当时只有男的才能代表。”

1954年,申纪兰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个原本连家里的代表都当不上的普通农村妇女,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想参加一次会议,见见毛主席”。

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申纪兰是骑着毛驴离开西沟村的。她回忆说:“我们这儿没路,4天才能到北京。从平顺县出来,7个小时 才能到长治,羊肠小道,不要说汽车了,连自行车都没有。到长治倒汽车到太谷,到太谷还得倒车才能到太原,太原再倒车才能来到北京。”

就是在这第一次人大会上,申纪兰和1200多名代表一起,举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第九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听到这条规定时,申纪兰说自己“当时很激动”。“一通过《宪法》,大家都高兴,高呼‘共产党万岁’,北京街上也游行,敲锣打鼓地庆祝,都非常激动。《宪法》有规定了,国家有了法就好办了。”

申纪兰没念过书,是在扫盲班里识的字。她常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对党是有真感情。申纪兰说,自己那时候不敢说话。问一句也说不上一句,后来还能说两句。后来之所以敢说,一是因为开会多了,二是因为有党的培养,三是因为有群众支持,腰杆儿硬气。

申纪兰说:“我每次总要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群众就等着我,问我,你去了反映什么问题,反映农民问题。现在说了一遍还要说一遍。这次提了没能完成,下次还要提,我们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不是代表个人。”

和那个年代的老人一样,她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和老人聊天,说着说着,她就会进行今昔对比——这在她,是一种最自然的观察视角,也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朴素情感。

至今,申纪兰仍清晰地记得周恩来总理请她到家里吃饭的事情。“1958年那会儿,周总理请我到中南海紫光阁,开了三个小时会。他问我种了多少树,我说3000亩。三千多多少?我汗都出来了,担心说差了。总理问特别细,要具体数字,现在25000亩全部种好了。我们是山区,小流域治理绿化荒山,现在树都长大了。”

申纪兰告诉记者,他们做过规划,山上村边核桃沟,河边两岸种杨柳,梯田发展苹果树,西沟发展农林牧。整个西沟村种满了树,大变样,也帮助群众解决了吃饭问题。

申纪兰现在在两会上参与提交的议案,大多数还是和家乡脱贫致富有关。有人粗略算过,这些年申纪兰提交的议案数目加起来,起码有上百个。对此,申纪兰说:“每年要提几条,代表山西,代表市里,代表县里,代表村里。”

今年,申纪兰带了两条建议来参会,仍然是有关山区脱贫致富的。“山区要脱贫致富,还是要把路和交通修好。”申纪兰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