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警惕校园冷暴力的“破窗效应”

2017-04-14 08:58:53 来源:燕赵都市报

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误会、摩擦在所难免。相比于“面红耳赤”的正面冲突,“冷暴力”正越来越多地在校园中蔓延。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讽刺(56.2%)、辱骂(51.4%)和嘲笑(50.2%)被受访者认为是最常见的三种校园“冷暴力”形式,60.1%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会在当事人内心留下阴影。(4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伤害。表面看来,校园冷暴力是因同学间的摩擦误会产生的,而背后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值得关注。校园冷暴力,不同于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类似无缘由地谩骂、恐吓、要钱,或强迫做不愿意做的事等看似“无形”的伤害,以及孩子的家庭环境、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家长和老师对其情感疏导不够等,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校园冷暴力的现实与危害,远比想象中更为严重。心理学上说,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有关教育机构在对北京市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在过去10年间,小学生中的行为问题从8.34%增加到了10.9%,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也有明显增加趋势。

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这一理论是否能够告诉我们,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去处理,正是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玻璃”的明智举措。冷暴力入侵校园,是青少年个体与社会诸多因素互动的结果。透过校园冷暴力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校园冷暴力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发生于细微而伤人于无形。可以说,校园冷暴力,来源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源于我们这个社会在某些方面默认并纵容着这种行为。

消除校园冷暴力,症结的关键并不在于消除问题本身,而是在于如何形成合理的机制来遏制校园冷暴力文化。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育会议就开始关注心灵教育:“21世纪就要到来,全世界面临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德育问题。如果教育不懂得关注孩子的交往能力与做人态度,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产生‘非人化倾向’——失去了人性而像机器一样运转。”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数字化蜂拥而至,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更容易使人走进“非人化”的陷阱。要遏止冷暴力的滋生发展,为在校中小学生营造一个无暴力文化的成长环境,需要强化教育的教化功能。

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幸福。笔者以为,消除校园冷暴力不能就事论事,需要更加关注和干预欺凌行为,更加注重教化的疏导功能。一方面,需尽快建立健全校园教育管理体系,发挥教育救济的作用,自觉抵制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化家庭教育的效能,充分发挥家庭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功能。(郭立场)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