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协同发展行稳致远

2017-04-21 14:35: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速形成优势互补、相融互促的一体化产业格局。积极承接疏解、吐纳四方,建设“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2016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8.9万亿元;主动接受辐射、调整结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等一批合作共建园区取得新进展;开展科技合作、资源整合,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2016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成交额达93.2亿元,是2013年的2.4倍。(4月18日 长城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河北面临的千载难逢的最大机遇,对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是历史性的和转折性的,而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当头炮”,这也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河北成为暂时的“短板”。为此,按照 “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河北必须主动对接、精准对接,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着力建设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推动三地产业协作迈向深度融合,不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行稳致远。

当前,河北在主动融入对接京津、促进三地产业转移和功能外溢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产业转移与承接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转移承接地比较多、布局相对分散,进京招商“各自为战”、产业选择趋同,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技术承接能力不强、生产要素效率配置不高、产业配套能力有限等突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打破行政壁垒,突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进一步完善产业转移承接配套政策,打造一批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真正让硬件服务更硬、软件服务不软,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精准对接,实现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实际上,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必须有选择的承接,不能一股脑的“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既要通过承接北京外迁企业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又要立足长远,在生态环保上更为审慎,坚守绿色发展的底线,对那些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坚决说“不”,防止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在这方面,北京对产业转移的态度十分明确,所有调整退出的污染企业,绝不能带着污染迁到外地,否则就会让河北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三年多来,河北与京津规划同图、目标同向,坚定不移地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对于京津转移而来的项目精挑细选,以生态约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并推动其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加快河北绿色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也是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其定位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无疑让河北再一次迎来重大历史机遇。继在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后,而这次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集中承载“非首都功能”,有利于大力缓解北京“大城市病”,有利于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河北走好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发展新路。

毋庸置疑,加快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必须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切忌过于理想化,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产业转移说起来容易,但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原有厂房、生产线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要通过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承接地与转出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双赢”,绝不能简单地“一搬了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严格遵循市场规律。我们要结合河北的比较优势,搞清楚适合承接哪些非首都功能疏解,适合承接哪些产业转移,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承接模式,在产业转移中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集约发展的新路子,真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行稳致远。(刘凤敏)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