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以“为国捐躯”的名义诠释家国情怀

2017-05-09 17:15: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没有隆重的仪式,也没有沿袭当地的丧葬习俗,在简单的告别之后,河北唐山迁安夏官营镇92岁的袁进老人,近日在家人的帮助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完成了遗体捐献,实现了自己“为国捐躯”的夙愿。(2017年5月8日石家庄新闻网)

遗体捐献,是将人的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这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对逝去生命的最好纪念,诠释的是生命至高的价值与意义。不过,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死后最为讲究的是“死留全尸”“入土为安”,否则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从这一点来看,九旬老兵袁进以“为国捐躯”的名义作出遗体捐献的义举,是人间大爱的释放,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绽放,真正超越了社会世俗,传递的是一种社会道德力量,令人肃然起敬。

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死了之后,无论有没有灵魂,遗体捐献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而且通过器官的研究使用,可以给许多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对于挽救生命、发展医学事业意义重大。正因如此,袁进老人被确诊为食道癌后,他想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党的忠诚,毅然决定捐献遗体,“我既然没能浴血沙场为革命战斗到底,那就以另一种方式‘为国捐躯’。”这是一种高尚而博大的家国情怀,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然而,现实生活中,遗体捐献并没有被更多人认可和接受,其原因多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旦做了遗体捐献就会被嗤笑为大逆不道,加之目前相关制度尚不健全完善,许多人有一种担心,害怕遗体捐献后会被一些不法分子牟取暴利,故而不愿意甚至反对遗体捐献,这也导致了我国人体器官捐献长期存在缺口。从这一点而言,遗体捐献还真的像袁进老人一样,要有一种“为国捐躯”的家国情怀。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埋怨传统思想的落后,更应进行深刻反思:民众不愿捐献的思想瓶颈在哪里?应该怎么去破解?如何更好地鼓励和倡导公民加入自愿捐献的行列?

遗体捐献,大爱永恒。这是对生命的热爱,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为有效破解人体器官捐献率低的窘境,我们必须强化遗体捐献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存在,更应该注重生命的延续,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进而构建一套理性化、科学化、法律化的制度,为器官捐献者提供各种便利及切实利益,让捐献变得更加温暖,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捐献,把这种大爱精神传承下去。这里,让我们向袁进等遗体捐献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刘凤敏)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