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e观沧海

【e观沧海】献礼 | 大气磅礴的慷慨悲歌

2017-05-12 14:22:54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文 | 边建军

日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雄史诗电影《血战湘江》在衡水市举行巡映礼。这部表现铁血军魂的战争巨制,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联合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出品,是中宣部确定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点作品,也是纪念建军90周年、迎庆党的十九大献礼重点影片。

恩格斯说过:“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红军长征是一部雄伟的历史画卷,也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它对于新闻记者、历史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富有吸引力的领域。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1934年,中央红军在这里打响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8.6万人撤离苏区,连续打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934年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这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和湘桂粤军阀已集中30万人,在湘江以东地区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欲将中央红军“包围全歼于湘江东岸地域”。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最终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粉碎了敌人的企图。在那场“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战役中,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洒满了烈士鲜血。

过去以血战湘江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较少,如何用一部电影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这场悲壮之战中所彰显的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电影《血战湘江》使红军长征史上最壮烈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

按照我对电影功能的理解,一部好的影片,不应当只是消闲解闷的玩意,也不应当只是让人暂时逃避尘世喧嚣的宁静的艺术港湾。一部好影片可以是一份以高尚的精神影响人的圣餐。《血战湘江》就是这样一部好影片。

在观看《血战湘江》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有一股强烈的感情热流冲撞我的心胸,令人亢奋。给人一种感染力、震撼力。

“峰峦不倒,只因紧紧与大地相连”。所以,不能为了美化现实,就把大地任意践踏。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不仅仅只是清除那些愚昧的野草,而且要播下明白的种子。没有真实的过去,也就没有真实的现在,更没有理想和将来。真实是电影最美的笔触,尤其战争题材的电影首先做到的就是还原战争的真实感。这部影片真实反映了红军长征期间最惨烈的一仗,所有的镜头都给人一种体现真实,还原事实的感觉。震撼的场景、环环相扣的剧情让人身临其境;演员台词接地气,动作毫无造作,还原了鲜活的人物个性,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支撑红军将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坚定信念。如果说历史悲剧的本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那么历史正剧则要求揭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必定要实现的趋势和规律。《血战湘江》既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揭示了历史的必然规律,贯穿着深刻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因而具有一种可贵的史剧品格,给人们以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电影要把感情融入到观众心里面,要有真情的存在,有始终贯穿其中的感情的脉络。这部影片既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林彪和博古、李德等红军将领形象,又有血有肉地虚构刻画出以林大哥和他的儿子们为代表的底层红军战士及老百姓的形象,将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和人间真情统一在了一起。片中林大哥和两个儿子都战死沙场,这是老百姓认同党的革命理想信念并愿为之付出生命的表达,四娃在得知父亲兄弟战死后也要求加入红军,这是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就这么生生不息地传递了下去,深刻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最为震撼的一幕是陈树湘在被打出肠子以后,亲手扯断肠子英勇牺牲也不受俘,以死来捍卫红军的尊严和荣誉。影片所表现出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精神,感动了观众。爱与恨,生与死、情与仇都是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故事的自然发展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刻板的说教的鞭挞,以及仅仅局限于表现战争场面的残酷和惨烈。影片的深刻之处在于,导演陈力通过一系列雄浑壮阔的画面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来表现红军强烈酣畅的爱憎之情,以及对敌人刻骨的仇恨,从而宣告红军有山一样挺拔的脊梁,是决不能征服的。

总之,电影《血战湘江》是艺术家精心探索的结晶,闪耀着独特的光彩,值得鉴赏。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