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警惕机关里的“巧官”

2017-05-16 11:02: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明代官员吕坤在任山西巡抚时著书《实政录》,书中将官员按好坏分为八类,其中,排名第七的为“巧宦”。这类官员实实在在的政事不办,只知粉饰太平,伪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地方上军民的事情毫无作为,唯念念不忘自己的私利;对下颐指气使,对上却奴颜婢膝,极尽讨好之能事。(5月16日 澎湃新闻)

“巧宦”误事,甚至误国。历史发人深思,让人警醒,也烛照当下。吕坤所谓的“巧宦”,现今并未绝迹。相反,少数“巧官”凭借圆滑的处世手腕,“高超”的办事技巧,在机关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何谓“巧官”?就是指面对突发事件,把国家利益放到一边,把上级作为“应对”对象,欺上瞒下、不择手段的官员。之所以成为“巧官”,关键在于他们把握好了一个“巧”字,表现在言语是“巧言令色”,体现在行动上是“投机取巧”。用时下的一个新词来形容就是“两面人”。翻开史书,曾有不少留名的“两面人”遗臭万年。唐代李林甫口蜜腹剑,妒贤嫉能;明代严嵩结党营私,窃权罔利;清代和珅溜须拍马,贪得无厌。他们官居高位、权倾一时,然而巧言令色、道貌岸然之下,干的却是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勾当。

点灯是人,吹灯是鬼;台上孔繁森、台下王宝森;白天像焦裕禄,晚上像雷政富......现实中,贪官、庸官容易暴露,最可怕的是“巧官”。他们往往巧舌如簧,善于做秀,像狐狸一样狡猾,像变色龙一样善变。领导和群众很容易被蒙蔽,觉得他们处事圆融、沉稳可靠,甚至尽善尽美、德才兼备。于是,“巧官”浑水摸鱼,屡屡被提拔重用,严重败坏了所在地方和单位的政治生态,贻害无穷。

历史是最好的“照妖镜”,群众是最终的评判员。“巧官”自欺欺人,最后只能是自己把自己钉在耻辱柱上。 贪官人人喊打,“巧官”无影无形,表面上好话说尽,实际上坏事干绝,凡有良知者,无不深恶痛绝。因此,撕下“巧官”的伪装,刻不容缓,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官员面上一套,背地一套,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然,惩治“巧官”最根本的还要从制度入手,只有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使官员无“巧”可钻,最终让他们再也不敢、不能一边高唱廉政调,一边大肆捞钞票!(牛石静)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