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名评说话

文物修缮,专业保证价值

2017-05-18 09:50:19 来源:燕赵都市报

5月15日,作家张宏杰称,安徽凤阳明中都东华门遗址维修现场有工人“用电钻把完好的旧砖起掉”换上新砖,“把真古迹修成假古迹”。对此,凤阳政府官方微博回应称,因为东华门门券坍塌毁损严重,根据设计单位意见,需要剔除破损、松动城砖,再对残缺部分进行修补加固。(5月17日《新京报》)

近年来,文物修复遭质疑,时有发生。去年,有网友将一组修缮后的长城图片发至网上,照片中,城墙与地面被抹平,起伏的墙垛与野性风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有网友直呼:“这种修葺还不如不修,简直比破坏还可怕。”

在上述背景下,明史学者张宏杰对于明中都东华门遗址维修的质疑,也引发了较大的关注。不过从凤阳县方面的回应看,似乎张宏杰的质疑都是“误会”:在整个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过程中,各项方案均按照规定报呈国家文物局审定批准后实施。

但笔者以为,方案归方案,具体实施归具体实施,方案批准并不等于施工标准就必然得到保障。光有审批程序,并不能为文物修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背书。

的确,文物修缮是个专业工作,普通人不一定知道那么多“门道”。但文物修复现场有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专业氛围,修缮出来的遗址,与原有遗址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失真程度又如何,一般人凭感受也能够知晓几分。这应该也是学者张宏杰对此抱以质疑的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文物修缮虽有专业门槛,但并不能因此排斥外界的质疑和监督:一方面,文物修复是否严谨科学,是不是真正按照专业标准施工,公众也是关心的,若花大钱修缮出来的遗址,让人看不懂,觉得古人留下来的东西被“糟蹋”了,当然会要求“修缮者”向社会做出解释,如果公众的忧虑属实,还应该追责;另一方面,历史文物除了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同样客观存在“经济价值”,在修复中防止有人“以新换旧”,也很有必要。这起事件中,恰巧就有工人透露被拆下来的旧城砖,“刻字的要几千元一块”,其中是否存在不当的利益纠葛,当然令人遐想。

历史文物的价值日益凸显,公众对文物的兴趣也在提高,文物保护、修复正迎来一个兴盛时期。但在这个过程中,文物修缮的专业性,乃至对文物的敬畏感,是否相应提升了,仍得打上个问号。如果修缮、保护,最终换来的是一座座“崭新”的仿造品,不啻为最大的文化灾难。就个案来说,明中都东华门遗址维修被质疑一事,算是对当前文物修缮的一种现实提醒。同时,鉴于诸多疑点仍存,更高层级的文物保护部门,有必要尽快介入调查。(朱昌俊)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