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e观沧海

【e观沧海】思考 | 让“瘦身”的端午“胖”回来

2017-05-31 10:22:09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文 | 高永维

因为三天的小长假和满大街的粽子香,很多人才恍然意识到又是一年端午时。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可是因为种种传统习俗的渐行渐远,“瘦身”后的端午节存在感并不强。在越来越多的人眼里,端午节除了要吃上几个粽子,多放上一天假,与平日已经并无太大区别。

很多人觉得端午“索然无味”,其实是对端午不太了解。在热播剧《思美人》中,有屈原过端午的场景,对此很多人口诛笔伐,说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本人怎么可能过端午呢?事实上,这还真不是编剧在戏说,在先秦古书《穆天子传》等古籍中,就有关于划龙舟、吃粽子等端午习俗的记载。不管是流传最广的纪念屈原说,还是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纪念说,无非都是后世的杜撰附会之辞。

端午节既不是“粽子节”,也不是“屈原节”,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端午节迄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端午由一个驱毒辟邪的节令,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活动。这一点从端午节的别名就可以一窥究竟,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解粽节、菖蒲节、诗人节等等,可见,端午节包含着节气、民俗、文化等多重含义,更蕴藏着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遗憾的是,很多关于端午的习俗和文化,不是在代代传承,而是在一点点遗失,所以端午节正变得越来越“瘦”。尽管这是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可是当内涵丰富的端午节“瘦”到了只剩下粽子,这样的端午实在是有些太过单薄了,甚至是单薄到了没有营养,自然也就难以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2006年,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了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这些努力和措施,都是在尽可能地让端午“胖”回来,让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得以充分展示和传承。

为了让传统节日更有味道,也为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全国各地都开展了相关的立法,其中河北省2014年6月1日实施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就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着力于体系建设,并明确相关责任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这样的努力应该被点赞!

当然,要让端午节“胖”回来,绝对不是一蹴而就那么简单。除了加强立法之外,还需要民间的传承,还需要强化宣传,还需要营造氛围,还需要在创新中继承,还需要让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个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无疑值得我们去等待!

让“瘦身”的端午“胖”回来,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胖”回来,这是对文化和历史的延续和继承,更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