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整治红顶中介“摘帽子”更要“立规矩”

2017-05-31 10:45: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期,有媒体梳理发现,截至目前,至少有7个国务院部门因“红顶中介”问题被点名通报。今年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一定要下决心清理不规范的中介服务,特别要坚决整治‘红顶中介’!”(5月31日 澎湃新闻)

何为红顶中介?指政府官员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蚕食着行政审批权红利。以服务费、会费、协作费、咨询费的名义 "分红","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

众所周知,中介一旦打上“官印”、戴上“红顶”,无论办理审批、评优,还是开立各类收费项目,都会一路顺风顺水。事实上,一些“红顶中介”已不折不扣地演变成了“准政府”、“二政府”。看似提供指导、服务及监管职能的中介组织,其实垄断着行政审批的前期资格审核、鉴定、评估、评定、注册等职权。当然,其背后免不了收取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比如,被新华社曝光的“中华医学会”,一年内竟召开了160个学术会议,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其“灰色生意经”至今仍令人质疑。再比如,广西饮用水行业协会受有关政府部门委托抽检桶装水,对交了会费的企业就直接认定桶装水合格,否则就不合格,会费在此俨然沦落为“保护费”。

“红顶中介”乱作为、乱收费一直广受诟病,相关部门也一再严令规范其行为,但其为何敢于我行我素?这得从其“身世”说起。众所周知,“红顶中介”中,有的是因各地政府机构改革“转型而生”且拥有变相审批权,有的挂靠在政府主管部门名下凭关系揽活,有的则由政府主管部门退休干部利用“余热”而把持着。追根溯源,“红顶中介”原本与相关政府部门有着“血缘”或“亲属”关系,政府部门的“偏爱”无疑是“红顶中介”牛气冲天的根本原因。

"红顶中介"们蚕食着行政审批改革的红利。整治“红顶中介”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消弭行政审批“灰色地带”,需要不留死角,让“红顶中介”真正回归市场,既要“摘帽子”,又要“立规矩”。首先各部门、领导干部要转变“官本位”思维,彻底摈弃官僚主义思想残余,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真正做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群众。其次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嵌入市场竞争机制。再次,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既要对下属单位进行监管,防止权力滥用,又要对提供服务的中介企业进行合理化规范,防止服务垄断,影响服务质量。如此,“红顶中介”回归市场指日可待。(牛石静)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