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古稀富翁川大读博”不只是为一纸证书

2017-06-01 10:03: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他比导师年长7岁,从不逃课常坐第一排,论文初稿写了40万字。黄祖申:1943年,出生在成都小关庙一带,6岁时全家去了中国台湾,之后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修读了硕士课程。31岁开始做服装生意,生意遍布多国,身家逾千万。4年前,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到川大读博的名额,师从著名教授陈廷湘。英文讲得溜,还可在中、英文和地道四川话之间随意切换(据5月31日《成都晚报》)。

坊间有句老话“人过三十不学艺”,言下之意,三十而立,三十岁之前没有学到的技艺,成家立业之后再学也就晚了。这话在今天看来未免过于消极,但如果一个人五六十甚至七八十岁还想当学生并学习新的知识,尽管求知欲望可嘉,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并不认同,毕竟生命有限,由得学而不致用反而不如安心享受晚年。尤其是对于已经“功成名就”身价过千万的黄祖申,本身已经年过古稀,不但放弃退休后安逸富足的晚年生活不去享受,反而不顾身体状况和儿女反对,一个人来到川大和众多年轻大学生一起攻读起了博士学位,而且从其学习状态来看,人家读博不仅是“认真的”,更比很多“学弟”“学妹”还要努力刻苦,其论文和答辩水平,甚至让众多导师所折服。

如果说“千万富翁川大读博”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或是为圆自己的“博士梦”,笔者倒以为黄祖申是为了弥补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愁情结。尽管黄祖申6岁就离开成都,再回故乡已经是年过古稀,但乡音乡情并没有从记忆中完全退出,他不但可以在中英文中随意切换地道的四川话,甚至还能对成都的凉粉、蛋烘糕、糖油果子等美食如数家珍。他把四年的晚年读博时光选择在成都、留在川大,并且还能和相当于“孙辈”的学弟学妹们快乐相处,戏称自己是“老顽童”,其实就是为了圆自己童年的故乡梦,聆听那份乡音和品尝那份数十春秋难以释怀的乡愁情结。

很显然,黄祖申老人川大读博,在给班里带来好学风,给同学树立一个学习、生活和事业成功典范的同时,最后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几乎是国内的抗战史中的空军建设及国外援助,更体现出老人厚重的家国情怀。老人“少小离家古稀还”,数十年乡音未改,临近“暮年”有选择川大读博,就是要用自己对家乡的痴情和学习精神来感染川大年轻的学子们,潜移默化的“教育”川大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通过努力学习把成都乃至四川建设的更加幸福美好。

老话说“年过七十古来稀”,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黄祖申幼年在成都,成长在台湾,两地之间的乡愁都难以割舍。在笔者看来,黄祖申川大读博,既是对知识追求的孜孜不倦,更是在感受厚重的乡愁,在激励川大学子刻骨学习报效祖国的同时,又释放出个人浓浓的家国情怀,而这显然比晚年获得的一张博士证书更珍贵,也更值得敬重。(朱永华)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