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扶贫办的“一窝鼠”是咋喂“肥”的?

2017-06-05 12:41: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一个总人数27人的扶贫办,却曝出了腐败窝案,2名原任领导、6名现任领导和3名中层业务骨干都牵涉其中,令人震惊,成为“一窝鼠”。(6月4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扶贫办”,顾名思义,其工作对象理应是穷村、穷企业以及贫困群众,玉屏县扶贫办却喂养了一窝吱吱乱叫的“硕鼠”。其中情由颇值得剖析一二。

一是“输血”有条件,雁过须拔毛。扶贫当然有前置条件,但在这则案例里,能否获得定向的项目和资金,却直接和扶贫办主任简光禄的好恶挂钩,且以“工作经费”名义,“巧妙”收取“回报”,纳入单位小金库,这又会笼络一批下属加盟腐败团伙。很明显,扶贫条件的审核和发放机制里,存在着明显漏洞,且僧多粥少,渴望“甘霖”者众,以致于“雁过拔毛”显得那么“合情合理”。而再严厉的规定,在利欲熏心的班子成员面前,也便显得苍白无力。这是“硕鼠”获得滋养的先决条件。

二是监管如虚设,胆子先喂“肥”。致使上述“一窝鼠”利令智昏的,主要在于监管形同虚设,才诱使他们产生了“不捞白不捞”的不平衡感,再得“法不责众”侥幸心理之庇护,从而一错再错,直到铸成大错。若不是副主任科员徐东玩忽职守,对项目审核不严,导致该县某企业以虚假银行贷款资料骗取国家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05万元,这起“窝案”还会神不知鬼不觉继续存在下去。而单单依靠当地纪委的监管,恐怕很难顾及到细枝末节,这就要求必须畅通举报路径,严格查究办案。

三是上行致下效,“携手”走歪路。正因为上述制度存在较大“罅隙”,整个班子成员大都牵涉其中,无心再干正事,专门巧取豪夺,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一个单位的一把手,绝对是关键少数;近年来腐败往往形成窝案,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顶风违纪到贪污受贿,一步步走上不归路,就是被自己的贪婪所害,以致迷失方向,底线失守。”扶贫办主任简光禄的悔恨之语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贪如火,不遏则燎原”,如果不注意思想改造,加强廉洁自律,只能由堂堂正正的党员干部,逐渐转型为人见人唾弃的“过街老鼠”,辜负人民的期待,且自毁前程和人生。

愿那些对自身缺乏反省,觉得“常在河边走,未必能湿鞋”的人,能从该案例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张洪志)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