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燕赵观澜

产业扶贫,点亮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2017-06-09 10:56: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让荒山秃岗变成漫山遍野种满薄皮核桃的绿岭,这是多好的事儿啊。”这是李保国教授生前在临城县推进薄皮核桃种植产业时的心愿。如今,绿岭牌薄皮核桃正以年增万亩的加速度“长大”,靠着小小的薄皮核桃,贫困群众离致富的梦想越来越近。(6月7日 河北新闻网)

扶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事关民心的大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总书记的铿锵话语,点燃了燕赵大地脱贫攻坚之火。五年来,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嘱托,一直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不懈追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赶考”中,累计减贫500多万人。摘下“穷帽子”,全力奔小康,河北人民一个都不能少。

贫困问题由来已久,致贫原因多种多样,脱贫的挑战不容小觑。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种制约因素错综复杂,也决定了脱贫攻坚是一段充满困难和考验的上坡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搞好扶贫工作,不是想当然地每户拨款就能办成,促进扶贫开发,非朝夕之功。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不能总是靠“输血式脱贫”,要创新思维,在“造血式脱贫”上下功夫,扶出“产业”,才能扶出有信心的未来。

牵牛要牵牛鼻子,扶贫就要找准切入点。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可以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米路”,托举起贫困群众的脱贫之梦。五年来,河北省聚焦贫困人口脱贫和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薄弱环节,选派各级干部2.2万人进行驻村定点帮扶,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重点培育旅游、光伏、电商、特色农业、家庭手工业等多个扶贫新产业新业态。昔日贫瘠的山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步开启全面小康之变,信心和希望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唱好产业扶贫的重头戏,要在多元化思路下,将各种推动扶贫的元素有机串联起来,全力打好“组合拳”。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才是题中之义。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出发,注重精准发力。合理安排扶贫产业项目和扶贫资金,既要有能帮助村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又要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将经济效益外延至扶贫的每一个领域,持续后续动力,才能帮助村民实现稳定脱贫再不返贫。吹糠见米,这样的扶贫才是高效的扶贫。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前景有信心,还需后顾无忧愁。脱贫过程必须扎实,很多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差,对于那些处于贫困线边缘的农户,可能一场洪水、一场冰雹、一场大病就让他们再次返贫。在扶贫的路上,保证脱贫的可持续性,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特别需要长远眼光和动态管理。像临城一样,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与农户形成互利互惠的共同体,让贫困群众有“盼头”,有“搞头”,切实体会到扶贫带来的获得感,才能帮助每个贫困户“斩断穷根”,开出共同富裕的花朵。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扶贫工作事关民生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摊大饼”,更不能“撒胡椒面”,而需要精准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通过新的发展理念、新的产业模式、新的经济业态,发展产业扶贫,推进绿色生态农业。相信,只要沿着产业特色脱贫致富的道路走下去,咬定青山不放松,老百姓的脸上将永葆笑容。(孙小航)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