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复兴号”托起梦想与荣耀

2017-06-27 08:50: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26日11时05分,世界建设等级最高的京沪高铁两端,两列流线型的“子弹头”分别从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驶出。一个形似“飞龙”,一个神似“金凤”,它们分别担当G123次和G124次高速列车,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复兴号”。它们共同迎来了一个时代:中国标准动车组时代。(6月26日新华网)

这,又是一个让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热血沸腾的时刻;这,又是一个让中国人民激动、骄傲、自豪的时刻。中国,又一次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梦想,并且以崭新的姿态昂首于世界的东方。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如果把我国制造业比作一条奔腾的巨龙,那么中国高铁无疑就是龙头。从过去落后被动的追赶,到如今涅槃之后的腾飞,这遭际起伏变化的背后,是我们的国家从封闭落后走向了自主研发,我们的国民从蒙昧麻木走向了开化文明,我们的技术从匮乏落后走向了现代先进。今天,中国高铁发展迎来又一个“高光时刻”,这验证着发展道路的正确,昭示着民族精神的昂扬,折射出国家实力的进步。

不曾忘记,2008年,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那一刻,万众瞩目、国人欢呼;那一刻,前辈的心愿与历史的曲折交织,激荡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深沉情感,几代人不懈努力,个中艰辛让人动容。如今中国高铁建设取得巨大突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成功研制生产,这不仅足以告慰前人,也标志着我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特别是高速动车组已经走在世界先进前列,更意味着中国高铁“脱胎换骨”、中国制造业有了更强的竞争力。抚今追昔,回望那波澜壮阔的中国高铁发展历程,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短短几年来,中国铁路人孜孜以求,以科学、严谨的追求精神,成功突破了地质沉降和轨道热胀冷缩问题,有效控制了钢轨全线高低误差;短短几年来,中国铁路人顽强不屈,以自强不息的闯劲和拼劲,成功解决了适应多种环境、多种气候下高铁安全运行问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与“日标”,成为世界上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短短几年来,中国高铁不仅已经风行中国,正在重塑中国的经济版图,而“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技术性能,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时代火车头,而中国高铁也为新时代的“中国制造”绽放出耀眼光辉,赢得众多的“世界之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制造业的由大到强,不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不仅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更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抉择,我国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就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一种逻辑愈发清晰:团结起来,这是我们发展向前的力量所在,体现在制度层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优势。就拿中国高铁来说,其建设发展不光要有战略决心和信心,更要基于强有力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制造实力和健全的工业体系,堪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高铁能够以惊人速度发展,正是基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基于党的有力领导、统筹协调,基于国家制度之下科技力量、经济力量、社会力量等充分融合。如今,我国正进入一个创新盛果期,超级工程应接不暇:“天眼”开启探索苍穹,“天舟”实现太空加油,“蛟龙”载人深潜海底,“复兴号”开启中国标准动车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下,我们取得了耀眼成就,并将之凝聚成争取更大光荣的力量。

梦想与责任同在,荣耀与行动并存。笔者看来,“复兴号”的成功开行,已然不仅仅代表一种交通工具,而是验证着发展道路的正确,昭示着民族精神的昂扬,折射出国家实力的进步,也是一种庄严的宣示,直白地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同时,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预示着在高铁时代的新产业链上,“复兴号”的问世,中国标准动车组势必贯穿于这个新产业链的全程,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内生动力的“强力引擎”,将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托起国人腾飞的梦想一路前行,迎来民族复兴的壮丽荣耀。(张城君)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