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朱永华:走出“非奇葩、不直播”的误区

2017-06-30 10:14: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问题频出的网络直播隔三差五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点。最近一段时间被公众吐槽的,是网络直播中“异军突起”的户外直播。与室内网络直播不同,直播野外生存的户外直播充满安全风险,搭讪形式的户外直播则“裹挟”了不知情的路人(据6月29日《法制日报》)。

网络直播自诞生到如今,从没有真正摆脱过舆论的口水漩涡,隔三差五总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尽管国家相关部门不断跟着后面“立规矩”,甚至动用封号的“杀手锏”,结果还是问题频出,不断同道德法律打“擦边球”,最突出的表现方式无疑就是“非奇葩、不直播”,从室内到室外,从涉黄涉赌涉毒,到涉枪涉刀涉传销,在发展到如今室外的“流氓搭讪”,穷尽脑汁走奇葩,挖空心思圈粉丝;可以预见,再这样奇葩路线走到“黑”,杜绝了室外直播的“流氓搭讪”,依然会有更奇葩的直播方式,不断刺激人们业已麻木的审美疲劳。

很显然,网络直播确实不能像正规电视台录制节目那样“循规蹈矩”,否者,网络直播也就没有新鲜感乃至存在的意义。在法规和传统文化道德的框架内,不断探索创新,在丰富网络文化和休闲娱乐的同时,更能让“粉丝”们从中有所感悟,甚至增长知识和开阔眼界,显然才是网路直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事实上,人们并不拒绝充满正能量的“奇葩直播”,有主播在某信号灯路口进行直播,将闯红灯的行人车辆直播给粉丝,并就此提醒粉丝遵守交通规则。同样,笔者还看过一位主播在室外直播中,专门寻找被人为损坏和占为己有的共享单车,甚至直播借工具切断共享单车被私锁的“冒险画面”,粉丝在为正义感主播“礼物走起来”的同时,更是点赞不断。这样的室外直播尽管也很“奇葩”,却释放出如潮的“正能量”,不但易于人们所接受,同样也是“圈粉无数”。

然类似释放“正能量”的网络直播毕竟为数不多,无论室内卖弄还是街头搭讪,徘徊在“灰色领域”甚至在“负能量”上极尽渲染与追风的网络直播却是“一抓一大片”,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网络主播,还善于将国外某些明显有悖国人传统伦理道德甚至法规底线的直播方式“抄袭”进来。而是下某些主播的街头搭讪、向异性索吻、甚至“挑逗”路人的直播,基本都是“舶来品”,这种照搬照套国外某些主播的“套路”,除了满足人们一些负面心态和感官刺激以外,更制约了国内主播的创新意识和欲望,只能会在“非奇葩、不直播”的误区内越陷越深。

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做网络主播几乎是“零门槛”,除了为数不多优秀网络主播,大部分“从业人员”实际上都是临时抱佛脚,本身就具有一种浮躁心态,也正因为如此,相关制度所发挥的制约力才非常有限,即便是“封号”,对一些原本就不想长期从业的主播也很难具有威慑力,急功近利的驱使只能会让“非奇葩不直播”愈演愈烈、越走越远。

平心而论,零门槛、临时性,没有职业化的网络主播,从业人员必然鱼目混珠和缺乏职业操守,相关法规制度设计的再科学、再完善,也必然跟不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脚步。同样,由这种“临时抱佛脚”心态带来的“非奇葩、不直播”,在给网络直播带来乱象重重的同时,更制约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不仅如此,“临时工主播”你方唱罢我登场,给网络直播营造出的灰色氛围,更会让一些原本很优秀的主播沦陷。因此,摆脱“非奇葩、不直播”的羁绊,不要让网络主播与相关制度监督形成“两张皮”,引领网络主播走专业化、职业化和“实名制直播”的健康发展之路,混乱的网络直播必然就此终结。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