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用博大母爱撑起教育“绿荫”

2017-07-11 14:14:0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晌午时分,潘玉莲给因病落残的儿子和上高中的孙女准备好饭菜后,拎着白色编织袋上街。潘玉莲75岁,由于双腿老迈且患有旧疾,在行走时只能拖着碎步,眼睛却不时环顾四周。遇到垃圾堆,她便驻足留步,顾不上腥臭认真翻捡,把能卖几分钱的瓶瓶罐罐收起来。(7月10日 新华网)

很难有人将“拾荒老太”的这般景象,与她收留、教育2000多个娃的惊天动地之举联想到一起。但潘老太就这么默不吭声地做了,而且一做就是25年。教与学,陪与伴,成为老人和当地孩子们之间微妙的彼此依赖。这非常朴素,无疑属于“平凡中的伟大”。

萌生开办“爱心小课堂”的想法,始于1992年。在外艰辛谋生,干过餐饮跑过运输甚至做过泥瓦匠的潘玉莲,在打工积蓄化为乌有后,回到家乡。囊空如洗的她一定是渴望着拥抱生她养她的故土,所以在偶尔看到两个娃玩耍无人看管、领回来教他们识字时蓦然发见了自己的价值。“娃娃家里多半是低保”的悲苦现状、“孩子的发展会被限制住”的殷殷担忧,让她开办“爱心小课堂”的即兴之举,意外弥补了当地的一大社会需求。这段创“业”史中,不可忽略的一个要素,便是善念。在笔者看来,善念就是毫无来由地看见他人好就高兴。而在当今,与人有益就义无反顾付出,又是一种多么稀缺的品质。

学费是考验爱心“纯度”的一块“试金石”。办学毕竟是要花钱的,潘玉莲每月只有300多元低保,还要照料因病致残的儿子和一个上高中的孙女,如何维持“善念”?一是拾荒;二是省吃俭用。靠此支撑着小课堂非但不收分文,还给5个年级几十个孩子辅导课程、管饭、发文具。从她“进了我的门,就是我的娃,哪有跟自己娃要钱的”的闪亮话语里,我们可以洞悉:只有升华善念,将天性里的博大母爱,熔铸成助人为乐的信仰,才能莅临这种高尚之境。于此,潘玉莲才会渐渐形成一个“自收自支”的价值平台,在这方天地里,她甘于奉献,自得其乐,不需他人接济和肯定,仍能无怨无悔付出。孩子们调皮捣蛋,她会觉得那是天性的奔放,孩子们考学出去有了出息,那里面有自己的贡献和荣耀。换言之,她已将自己朴素的善行,跟孩子们的成长融汇为一体。这,大概只有大地母亲,才有这样包容的情怀吧?

群众对这样的付出不会无动于衷。那收废品时多付给潘玉莲的几角钱,那左邻右舍给课堂自发送上的馕、馍馍、鸡蛋,那教过的娃娃异口同声说出的“潘老师最美最好……”,无不表达出人们心底的感激之情。“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事实证明:你付出了,自然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回馈”。这笔大帐,也只有抱持着一颗金子般爱心的人,才会算。自私自利、锱铢必较之人,则注定有这方面“短板”。

“拾荒老师”潘玉莲所做之事,堪称积善成德,辉耀天地,客观上也部分映衬出当地有关部门的行政作为不够。在此就不多做苛求。在讴歌“拾荒老师”无私奉献的同时,社会公众也应该见贤思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奉献一颗友爱善心,将“身边的困难”作为施善施爱的落脚点,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类似“拾荒老师”涌现的概率低了,反而说明国家民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步。

而且,“友善”作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之一,一直被人所忽略。潘老师的事迹,堪称诚恳友善的典范。把别人孩子的成长,主动扛在自己肩膀的人,人们常用一个词语来予以赞扬——“活菩萨”。笔者觉得,这个称呼,潘玉莲当得起!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喀什酷暑难耐,似火的骄阳把大地烤得滚烫。“拾荒老师”潘玉莲以自己的羸弱之躯,为2000个娃撑起了一片成长的“绿荫”。我们呢,该如何学习、致敬,化为一个个实际行动?(鱼海成)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