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组工交流

精神脱贫需先“耻于落后”

2017-07-11 16:00: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脱贫是谁的事?是贫困户的事,是政府的事,是全社会的事,但归根结底,还是贫困户自己的事。然而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多个贫困县调研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开始进入“深水区”,部分贫困户精神贫困问题日益凸显,“我要脱贫”异化为“要我脱贫”,脱贫主动性、主体性不强,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7月10日 半月谈)

“你让我发展产业,你得给我兜底”,“养猪要是生病了怎么办?要是死了你赔吗”,有的贫困户愿意养牛,却向贫困干部要饲料和工钱……这些贫困户带着“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想当然以为脱贫就是政府的事,是“要我脱贫”而非“我要脱贫”,好像越穷越有理,误以为贫穷就是得到政府帮扶的“资本”,这些安于贫困的贫困户与行走在帮扶一线的扶贫干部形成强烈对比,在令人担忧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反思扶贫政策的效果。

致贫的原因有很多,但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原因。当然,之所以安于贫困、不思进取,可能是源于教育的贫瘠,也可能是落后的文化观念,亦或是风俗习惯等。让贫困群众以为“苦熬”就是生活常态,“等靠要”就是生存途径。长此以往,无论是中央的扶贫政策、还是地方的贯彻落实,都将成为徒劳,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如此贫困户,让人既可悲,又可气。固然这样,面对精神贫困,扶贫部门和扶贫干部更要想非常之策,办非常之事,解非常之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吕梁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在活力,调动积极性,是精神扶贫的关键。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首先让其耻于落后,可以请村中有威望的群众去脱贫之前的同类地区感受脱贫之后的变化,或是请摆脱精神贫困的优秀代表开展互动交流,用现实说话,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脱贫动力;接下来,扶贫干部“趁热打铁”,与贫困户交朋友,促使其思想转变,提升认识,放下包袱,愿意前行,敢于前行。当然,针对精神贫困,也要创新扶贫政策,丰富扶贫手段,完善制度支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长远考虑,稳扎稳打,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贫困不是资本,政府不是生存的永久来源,摆脱精神贫困,敢想敢干才是长久之策。跨越精神贫困这一障碍,事事求己,自力更生,逐步脱贫致富。(尚思默)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