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谢伟锋:让纳凉族体面地去蹭空调

2017-07-25 09:39: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进入三伏天,全国多个城市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持续高温天气,催生了人数不少的纳凉族。就有报道称,杭州一地铁站内,众多民众前来蹭空调纳凉,场面壮观。

地铁成了纳凉族的“集散地”,要归功于城市在基础建设的底子扎实、设施齐全。如果地铁车站破烂不堪、“蓬头垢面”,纳凉族会用脚投否决票。不过,地铁车站是工程性的基础设施,是嵌进交通系统的一个环节,它区别于那些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后者才是人们活动轨迹经常覆盖的区域,也应是纳凉族较为聚集的地方。但现在来看,这些场所的某种不开放性,让纳凉族是绕道而走。

纳凉是民心工程中的一个部分。很多城市在盛夏之际,会免费开放防空洞等传统纳凉场所,但老式纳凉的方法,由于位置和设施、社交等原因,很难满足大众对于纳凉的需求。人们更渴望地是就近纳凉,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以居住地为半径的活动区域内,包括银行、药店、超市等软硬件都十分不错的理想纳凉地,很大程度上是对纳凉一族是软抵制的。理由是认为纳凉族是纯粹来蹭空调,不能产生经济活动。这导致了“门好进,脸难看”的尴尬。

一些纳凉族在生活开支成本上的确精打细算,但并不意味着就此失去了社会服务的某种诉求。银行、超市等运营机构在资本构架上或许不同,但最终都有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属性。这种属性并非是每个月缴纳多少税款才得以体现,而更应该用细化到公众想要的服务——一杯解渴的开水,一阵凉爽的惬意,都能让对方感到润物无声。这应该是城市之大应该有的胸怀。

一些城市在创办文明城市时,会大度地开放一些服务公众的社会资源。譬如,一些银行就主动对交警、环卫工等户外劳动者提供纳凉场所,并配有消暑的饮品。不过,这种模式虽有案例可循,但都不是长期可持续性的,往往是“一阵风”。可见,包括银行在内的运营单位,虽然有所谓的“安全”“秩序”之理由,来微笑着对纳凉族说“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家大门常打开”并非是不可行,而是用“不可为”进行选择性回避。

这里面带有观望。所观望的,是政府在纳凉服务中是否有积极推动和具体指示。作为公共服务责任的担当者与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政府本身有义务把纳凉工作推动到具体层面,包括要求对诸多服务机构和运营单位对纳凉者打开大门,并把其纳入文明评比的一种衡量,或者提供真金白银的补贴,都是可以为之的举措。这种行政的推动力,具有立竿见影的执行性。至于现场的秩序维护,是对相关方服务方面的一次硬性考核。试想,如果连让纳凉族体面地去蹭空调的能力都没有,又谈什么服务为民呢?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