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简陋”农耕馆,撑起一方文化繁荣新天地

2017-07-25 17:14:1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耕耘馆、日用馆、纺织馆、运输馆、作坊馆、婚俗馆……在河北省清河县坝营镇13间简陋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内,摆放着4000多件展品,一个个老物件既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60位老人为“抢救”这些东西奔波忙碌的身影。(7月24日 新华社)

不论是各式各样的农耕具,还是生活用品,亦或是纺织工具,这些独具特色的农耕器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为了守住中华大地上这仅存的记忆,清河县60名“夕阳红”志愿者不具严寒酷暑、不言年迈劳累,走村串巷收集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农耕器具,组建起农耕展馆。在他们之中,60岁到86岁的高龄不等,却依然坚持将这项“事业”做好、做大,精神令人敬畏,做法让人感动,为的就是留下这一片繁荣文化,感念这一腔浓浓乡愁。

组建文化馆的想法出自一次秋收麦种时节的机械化场景。已有69岁的郑成明是这批高龄志愿者的发起人,退休后的他在闲暇之余爱到农村转转,但眼前的农村早已不是儿时那般景象。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让原始的农耕方法渐渐退化,用于劳作的工具也早已不见身影。虽然机械化运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更多人力物力,但并不代表人们可以将历史忘记,反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好一个时代的印记,让后人以史为鉴,取其精华,这也是我们当代人的义务所在、责任所在。

农耕馆外观虽然简陋,但展馆的内容却十分充实,每一位志愿者都不遗余力地收集着留存于世的珍贵物件。展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件展品都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精华。这一件件展品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教育意义却是广泛而深刻的。于年长者而言,承载着他们几经风雨的乡愁不悔;于中年着而言,警醒着他们惜时惜物而更加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于青年而言,鼓励着他们勤俭节约为科技强国而奋发图强。

如今的农耕馆已一改前观,现馆中有13间屋子,展品300多门类,数量达到4000多件。是志愿者的行动打动了当地无数人,让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去参与、去保护这珍贵的古文化名片。农耕文化馆的对外开放吸引了各类人群,一年多时间已经接待了3万多名参观者,不仅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还繁荣了一方的传统文化,让经济文化双丰收,解了清河老人的乡愁苦,圆了周边百姓的致富梦,我想,这便是文化繁荣的力量。(宋璇)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