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朱永华:让“勤劳致富”回归社会共识

2017-10-12 09:21: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刘秦河56岁,商洛市商南县人,2001年来西安当起了泥瓦匠,专门负责家装贴瓷砖。2011年,二儿子刘盼红也到了西安。考虑到父子三人都在西安,刘秦河以每平米3000多元的价格,在西郊买了一套房。2013年,又买了第二套房。打工16年后,刘秦河的日子总算不用再紧巴巴的了,“只有劳动,才能致富。”他有些拘谨地笑,“现在好多了,也算是先苦后甜。”(据10月11日《三秦都市报》)。

“劳动致富”,这是再朴实不过的哲理,曾几何时,这也是全社会的共识。同时,与“劳动致富”相对应的还有“勤俭节约”,这也就是说,只要肯出力气、热爱劳动,再加上勤俭节约,我们每一个家庭都会走上致富之路。报道中的刘秦河是位农民工,他既没有任何学历,更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仅靠长期当泥瓦匠掌握的贴瓷砖技术,在西安这座省会城市站住了脚,他不计较工资报酬高低,有活就干,日复一日辛勤工作,再加上来自农村那份少有的勤俭节约精神,16年里,他不仅把两个儿子供养成人上了大学,还先后在西安为两个儿子购买了车房,即使不算是“大富大贵”,却也称得上“小富之家”。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把自己的“劳动致富”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两个儿子同样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人之所以与其他动物有区别,就在于会劳动和使用工具,劳动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样也是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根本前提,在经济欠发达的上个世纪,凡是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庭,往往都与家庭成员是否勤劳密切相关,即使是现如今,勤奋和努力工作依然是改善和稳步提升家庭经济状况的前提条件,劳动未必都能真正的“致富”,但不劳动甚至厌烦劳动既不会有致富的希望,也注定会被社会所淘汰。

很显然,现在社会观念下的劳动一词,早已不局限于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体力劳动就已经被社会所淘汰,更不表明体力劳动就不被社会所尊重或不能走上致富之路。相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但应当相辅相成,享受同样更样的社会尊重,任何脑力劳动也无法离开体力劳动的支撑。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劳动,勤劳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颇为遗憾的是,如今“劳动”一词似乎并不太受人青睐,不但体劳动者收入较低很难受到社会尊重,甚至还被视为“没出息”和“没能力”的表现,“劳动致富”更不少人视为“笑谈”,反过来,人们所追求甚至所仰慕的则是“轻松挣大钱”乃至期望“一夜暴富”,尤其是不少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自持文凭在手“学富五车”,眼高手低,既不愿从体力劳动开始更视基层体力劳动为“搬砖”,即便是坐在了办公室从事“脑力劳动”,往往也会喊苦喊累。在厌烦劳动的同时,生活消费却又想高标准,在不能满足自己“轻松挣大钱”心理时,更会怨天尤人甚至抱怨社会“不公平”。

而某些媒体为突出新闻效果,往往也会有意无意渲染某些致富神话,营造出一种“劳动不致富、致富不劳动”的社会氛围,好逸恶劳实质上已经成了不少现代年轻人既不承认、也不言说的“梦寐以求”。

“没有苦中苦、何来甜上甜”,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劳而获现象,更不排除有投机钻营而发家致富的个别事例,但这恰恰是需要改革甚至是整治打击的问题和目标,无论什么时候用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都最心安,这也是“劳动最光荣”的真正价值内涵。无论经济条件如何改善,勤俭节约都永不过时,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勤劳致富”回归社会共识,既不是唱高调,更不是在误导,这恰恰是体现社会健康公平和我们厉行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