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叶祝颐:“保健品坑老”背后有空巢之痛

2017-10-16 09:56:1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87岁高龄的浙大退休教授黄勤因揭露“保健品坑老”乱象成了“网红”。黄勤先后购买了不下40万元的保健用品。经历了无数次诱惑和欺骗后,她决定站出来,借亲身经历揭露乱象。在黄勤眼中,推销员都很热情,很有耐心,他们从不单刀直入向你推销产品,而是更愿意陪你说话、帮你解闷,成为你的“朋友”甚至“家人”。当众喊你“爸爸妈妈”。“亲情牌”是“保健品推销”屡试不爽的套路。(10月13日新华网)

仅凭推销人员喊“爸妈”,老人们就立马掏钱购买大量保健品。“亲情牌”成了保健品推销屡试不爽的套路,老人上当受骗背后的空巢之痛让人心酸不已。我在想,如果子女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平时多与老人交流,老人或许不会因为推销人员打亲情牌就购买那么多保健品。空巢老人因为有人喊“爸妈”成为保健品“购买狂”,实际上给天下子女上了一堂精神赡养课。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摆在政府与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政府有责任完善养老政策,为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社区居委会也应关注辖区老人的精神生活,但是庞大的养老责任不能全指望政府承担,社区也未必忙得过来。从亲情的角度讲,政府与社会的关爱不能取代子女的孝顺。面对银色浪潮,除了政府安排社会化养老服务,弥补家庭成员照料不足的矛盾以外,我们还应该唤起年轻一代的敬老、爱老意识。

晚辈对老人尽孝,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关心老人身体健康与心理需求,尊重老人的权利,平常注重与老人互动交流,同样是敬老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能打动老人的心。对于收入有保障的老人来说,他们差的是情而不是钱。可是很多子女把赡养老人理解为物质供给,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据报道,成都一位老人花10万元为陪伴他的小狗举办葬礼;北京一位老人因保姆要回家过年,跳楼自杀;济南有老人坐公交听乘客聊天解闷;大连一位老人因为孤独在家摁马桶玩。有的老人还因为子女不“常回家看看”,把子女告上法庭。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如果晚辈不常回家看看,平常不打电话嘘寒问暖,不仅会受到道德谴责,还可能违法。虽说孝道不宜强迫,但是把精神赡养列入法律范畴,也体现了对老年人精神权益的尊重。子女无疑应该常回家看看,给老人讲讲外面世界的新鲜事,抚慰老人那颗渴望亲情的激动之心,避免保健品推销骗子有空子可钻。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父母花费的心血与汗水,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子女用真心来报答。一首常回家看看曾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如果我们吝于从精神上赡养老人,是否会想到自己对父母的愧疚之情?是否会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之时,谁来关心我们?

不可否认,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关心老人有时力不从心。也不可否认,给老人赡养费,请保姆照顾老人也是一种孝心,但是金钱与保姆代替不了亲情。我们没有理由不与父母沟通、交流。如果我们工作在外,不能常回家看看,至少要鸿雁传书,电话嘘寒问暖,节假日抽时间回家看看,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照料。如果与父母居住地相距不远,更要常回家陪伴父母,让老人安享晚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公众也要尽力关爱老人,如果有闲暇,我们不妨陪陌生老人聊聊天、吹吹牛,毕竟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