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刘天竺:被透支的信任如何弥补

2017-11-16 10:24:5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记者在南京新街口商圈碰到了一群正在进行募捐的年轻人。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这段时间,他们频频出现在附近,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名义向来往行人募捐。经核实,他们所持证件为他人丢失,身份系冒用。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11月15日 未来网)

古语云:人无信不立。意思大家都理解,人如果不讲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也充分体现了“被信任”重要性。这些募捐的“有自知无自信”的年轻人,显然十分明白这个道理。说他们有自知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直接说推销产品,没有人会理会。说他们无自信,是因为他们不敢以真实身份示人,不敢说出实情,不相信凭自己的能力能够完成销售任务。所以才“出此下策”,冒用大学生身份,谎称做社会实践,假借志愿者之名募捐。

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这种行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如果不是深入调查或者就是碰到较真的人,一般不会被揭穿。学生证是真的,说的又那么理直气壮,让人感觉不支持一下良心上都过意不去。这是对“信任”的恶意透支。

冒用“大学生”身份、假借志愿者协会之名、谎称社会实践,这些都是以人们的善意做基础的。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其背后站着的是高校;而志愿者协会虽然不知道隶属于哪里,听名字又像是官方机构;支教,更是进一步将募捐行为推向“高尚”。层层递进的设计,极大的增加了事件的可信度。

这样的募捐、义卖并非个例,集体行动一方面是为了互相增加底气,另一方面应该也是互相防范泄露“不能说的秘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善意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这也就给此类情形提供了生存了土壤。

即便新颁布的《慈善法》对个人募捐已有了明确规定,从目前来看了解的人并不多,这也给不法分子留下了作乱的空间。为今之计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让群众了解募捐的合法形式,让群众了解遇到类似情况如何核实。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巡查力度,管理部门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等着群众举报再去查,要争取主动权。

被透支的信任想弥补不是只做一件事就可以的,想找回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还需要循序渐进,全民合力共建和谐社会,才是文明、法制社会的应有之义。(刘天竺)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