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叶祝颐:对违规债务不兜底是一支清醒剂

2017-12-26 13:31: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日,财政部网站公布江苏省、贵州省严肃处理部分市县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的信息。此外,财政部日前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 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中透露,将研究出台地方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消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认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12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

政府债务是关系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量。局部地区偿债能力弱化、个别地区风险超过警戒线、违法违规融资担保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容小觑。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借债只铺摊子不管还,过分依赖卖地还账,助推高价高企,增加征地、拆迁矛盾,造成国有资产缩水甚至流失。国务院办公厅去年曾发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划分为四个等级,明确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实行不救助原则。财政部近日通报部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担保案例,再次强调中央不为地方负债买单,不为金融机构兜底。此举对于厘清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关系,督促政府遵守欠债还钱的底线,警示金融机构合理评估政府负债风险,是一支可贵的清醒剂。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债务率已高达150%以上,个别县市债务率已经超过400%。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广东省省情研究中心调查涉及的20个乡镇中,政府欠债总额就超过10亿元,其中债务最多的镇达25949万元,最少的镇也有486万元,平均每个镇负债5430万元。不考虑利息因素,个别乡镇不吃不喝还债需要400年。如果不对地方举债行为进行限制,明确举债和偿债的责任划分,将会给地方政府信用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没有转移支付,有的乡镇政府恐怕已经破产。中央不为地方和金融机构违规举债买单,实际上是对某些地方“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和金融机构违规放贷的警示。

尽管国家发改委明确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可申请发行企业债券,为保障房建设筹措资金;经过国务院批准,部分地方政府被允许自主发债,但是有的地方旧债未还又添新债,政府财力透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我看来,地方政府热衷举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提高,由于财政资金有限,客观上推动了政府的举债需求;二是一些干部忘记公仆初心,为了快出政绩、多出政绩,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大肆举债,大拆大建,打造政绩工程。

有报道指出,在我国662个城市、两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诸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尔夫球场”等政绩工程,其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负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毁损绿地、良田建高尔夫球场之类的报道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的招牌下,一些地方政府负债率过高,欠债不还,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为了还债,有的地方没有钱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没有钱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还想方设法在公共服务中偷工减料,甚至乱收费、乱摊派。

但是由过度负债支撑起来的政绩工程为某些官员带来了政绩资本,甚至提供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在错误政绩观的主导下,一些官员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政绩效果,只做表面文章,不求工作实效,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中央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仅要划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级,明确不为地方违规负债买单,不为金融机构兜底,而且要把地方政府举债纳入法治轨道。通过法律制度的力量,对地方政府举债比例、限额进行科学界定,并提高法律制度执行力,治理部分地方过度负债。防止地方政府旧债未还又添新债。并树立清偿旧债也是政绩的执政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完善政绩评价机制,前移监管关口,给地方政府盲目举债套上法律“紧箍咒”,让官员不敢随意负债上项目。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