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让器官捐献在老兵的榜样力量中传递

2018-02-01 11:25: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没什么能回报社会的,希望走后,可以为他人带来光明。”黄骅市滕庄子乡孔店村49岁的吴宝和,弥留之际在病床上说。1月27日,吴宝和走完人生旅程,成功捐献了眼角膜,了却了最后的心愿。他也是黄骅首例自愿捐赠眼角膜的捐献者。(2月1日燕赵都市报)

吴宝和真不愧为一名有公民责任感的“老兵”。在被查出患有晚期胃癌后,他毅然决定身后捐献眼角膜,使其成为黄骅首例、沧州市第26例成功捐献眼角膜的捐献者。他的眼角膜,已经捐给了3位患者,将为他们重新带来光明。他的行为令人敬仰,他的家属也令人敬佩。诚如吴宝和的战友史更新所言:“这是一个老兵对社会的最后回报,我们以他为荣。”

捐献眼角膜,不仅使他人重见光明,更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如今,国家大力倡导人体器官自愿捐献,使其成为主体。遗憾的是,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人往往抱有“入土为安”的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有完整地离开才算“圆满”。因此,谈起身后的器官捐献,在当今还显得敏感,并不被绝大多数人接受,这使器官捐献阻力很大。

而“老兵”吴宝和的善举,又怎能不令人感慨、颂扬、深思?从2015年1月起,我国宣布废除死囚器官使用,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渠道。短短几年,在我国通过书面或网络登记的捐献器官志愿者人数增长迅速。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实现逝世后器官捐献9996例,捐献器官27631个。但作为器官移植数量世界第二大国,我国每年实现的器官移植手术有一万多例,现阶段的器官供需比仅是1:30,每百万人口的年捐献率从2010年的0.03上升到2016年的2.98,位列全球第44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其实,就是在人体器官捐献较多的国家,人们原来也受传统观念影响,但随着宣传力度加大,对自愿捐献逐渐达成共识。可见,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科学素养上得到提升,家人在悲痛中毅然做出捐献器官的义举,或患者生前就做出自愿捐献承诺的人就会越多。而吴宝和的出现,就为人们树立了榜样。虽然“入土为安”等旧有思维仍在,但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只要坚持不懈,吴宝和们就将不断涌现。

吴宝和自愿捐献眼角膜,既与他在部队时的培养有关,也与他工作后始终严于律己有关。正像他自己说的:“当兵多年,我始终铭记党的教育。大家这么帮咱,咱没什么可回报社会的,这是我的最后心愿,答应我吧!”然而,要想让更多人都像吴宝和这样做,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其中,既包括转变传统观念,也需要培育科学素养。对此,一方面对吴宝和感动的同时,另一方面还要把器官捐献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到位。

事实上,如果没有吴宝和们的主动捐献,那么,非法人体器官买卖就会喧嚣尘上。主动捐献器官者越少,就会倒逼出人体器官的非法买卖,这当然是一件憾事。当前,器官的需求者与供体的比例严重失衡,如此大的缺口就为非法器官买卖提供了空间。换句话说,主动捐献人体器官的人越多,非法买卖人体器官的空间就越小。可见,自愿捐献有多么重要,吴宝和的善举又是多么难能可贵!

吴宝和主动捐献眼角膜,这证明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对器官捐献正在发生悄然改变。人来到世上,生命短暂,多数人平淡无奇,但有些人却想活得更精彩,哪怕身后都要把光芒留在人间。自愿捐献不能强求,但对生命的领悟和敬畏,朝着自愿捐献去努力,是可以接近的目标,因为这样做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吴宝和做到了,这使他的人生变得更高尚、更精彩,让我们对他表示崇高敬意,也希望更多人都能领悟到自愿捐献的重大意义,以让器官捐献在老兵的榜样力量中传递。(刘天放)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