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安星予:品读钟扬“孤”与“傲”的家国情怀

2018-03-28 17:58: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被誉为“种子狂人”的钟扬教授生前曾说:“生命就这么长,要把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沿着他五十三载短暂却璀璨的生命轨迹回溯,不仅其精神世界中的坚守与坚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更加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则是作为一名科技知识分子,他内心深处激荡着的“孤傲”的家国情怀。

钟扬的“孤”是孑然一身“只影向谁去”的孤寂:这份孤寂是“雪域行者”16年间行程超过50万公里,每年100多天在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地方穿梭的脚步;是“种子猎人”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的手眼;是“拾种人”在发现高山雪莲的刹那,镌刻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上的微笑。同时,他的“孤”是知音难觅“今人多不弹”的孤独:33岁,在众人的不解中,他毅然辞去了副厅级职务,甘为一所高校的普通老师;37岁,在旁人的诧异里,他卸下著名学者的身份,首次进藏……此后,他便如一株刚直遒劲青松翠柏,孤独的、清冷的扎根在西北高原的苦寒之地,默默的坚守着,热忱的期望着。“钟扬追求的始终是人类、是国家、是科学、是教育,他的追求里有很多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贯穿这位科学家短暂一生、促使他将毕生心血尽数倾洒在祖国植物学领域的内在因子,正是他血液中所涌动着的,滚烫却孤独的爱国赤子情。

另一方面,钟扬的爱国之心、许国之情又鲜明地印刻着知识分子身上铮铮的“傲骨”和“傲气”。他从来不恐惧生命的流逝,只因“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对于自己所专注的科研领域,他始终底气充沛的坚信“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当面对“值得吗”这样的疑惑,他可以傲然而从容的回答“功不必在我”;当被问到何时离开西藏,他则斩钉截铁的回复“不拿到藏大的植物学博士点我绝不离开!”在钟扬身上,深沉的家国情怀不再是浓烈单一的情感标识,已经转化成为他引以为傲的信仰基石,正因如此,他选择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一线教学,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他将生命风华尽数留在了雪山绵延间,开出了一朵最绝美孤傲的“藏波罗花”。

司马迁曾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蓦然回顾,不难发现,我国的科技发展史,更像是一部由无数像钟扬教授一样孤独桀骜的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所书写地“知识分子爱国史”:面对国外势力的阻挠与干扰,排除万难、一心归国,要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贡献能量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烽火战乱的岁月里,于满地焦土之上深培桃李,纵然这一生风霜如刀刻,却依旧宁静致远的当代物理学先驱和奠基人叶企孙;出身名门,于求学期间便立下救国鸿志,海外名校学成后毅然归国,投身于祖国的核物理研究项目中,终因核辐射影响,不幸离世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正是这些醉心科研、一心报国的“民族脊梁”,将“国之重器”的精髓薪火相传,为所有的科技知识分子们点燃了一盏盏不能被时代和岁月所熄灭的爱国主义明灯。

“一直往前走”的“追梦者”离开了我们,留下了一种超越了名利、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任何物质需求的纯粹的追求。钟扬用一生书写的“家国”两字,将永远滚烫如初,温暖心胸。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