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翟欣宇:环境数据“美颜”折射政绩观“跑偏”

2018-03-30 16:45:4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7起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受到人为干扰的情况。云南红河州等7地用洒水除霾车喷淋空气质量监测点等方式,人为降低监测污染指数,美化环境数据。(3月29日澎湃新闻)

水雾直接喷淋”“水瓢泼洒”,这些地区“数据美容”的“环保工作法”虽然看上去可笑,但绝非新闻,仅仅今年就有宁夏石嘴山雾炮车作业人员给数据监测点喷雾降尘“用力过猛”把大楼喷成了“冰雕”的事件。且从生态环境部的通报上看也可佐证,7起问题发生在6个不同省份的不同地市,可见在监测数据上“做手脚”已经成为某些地区的通行做法。公众不禁疑惑,如此“环保”事业是为了什么?监测数据到底干什么用?数字好看和公众感受之间哪个更重要?为何中央的三令五申为何就止不住地方干扰环境监测的脚步呢?

根本在于地方治理者的政绩观出了问题。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的常态督查和“一票否决制”大棒,成为压在各级官员思想上和仕途上的一块“大石头”,稍有差池就会成为升迁路上的“杀手锏”。而另一方面,这些精明的地方官员非常清楚,环保事业虽是千秋大计,但却需要“慢功夫”,即便自己再努力,政绩也不能“立等可取”。因此,他们抓环保并不是站在“子孙后代”“以人为本”的立场,只要“面儿上过得去”别挡了自己的升迁路就行。因此,他们对于相关部门环境数据造假行为也就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默许纵容。这跟前些年流行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在利当下与利长远、看上级与看群众、见效快与见效慢之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前者。

然而,环境数据造假,不仅背离环保政策的初衷,也会误导决策,更让公众深恶痛绝。环境治理就好比看病,如果医生手里的检查结果都是假的,还怎么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呢?此外,接二连三曝光的数据造假事件也成为公众质疑监测数据经常跟公众感受唱反调的一个个“实锤”,严重拉低环保数据在公众心中的“信任值”。因此,中央对于环境数据造假行为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早在去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就明确了领导干部对数据造假负领导责任,为数据造假行为下了一剂猛药。只有让姑息纵容造假的地方党委和政府受到严惩,用问责的“大棒”唤醒他们麻木已久的“从政观”,才能确保环保数据权威、公正、可信赖,保证环保事业沿着科学、正确、全面、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奉劝那些看上不看下,只要上级“奖杯”,不听百姓口碑的领导干部,“多干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与其在环境数据上“耍花招”,不如把精力用到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上,毕竟经过“美颜”的数据再好看,也经不起公众的推敲,换不来群众的口碑。唯有监测数据清清白白,天蓝水清方可期待。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