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捐资脱贫,源于放不下的“乡愁”

2018-05-17 19:06: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古色古香的保定唐县川里镇小南村民俗大舞台正式建设完成,这标志着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的企业家王新哲捐建的又一惠民工程竣工。十几年来,王新哲已捐资1000多万元帮助家乡发展,使一个贫困的小村庄实现了华丽蜕变。(5月16日 《河北日报》)

最是浓烈思乡情,最是动人报乡心。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今年59岁的王新哲,现任山西志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虽然常年在外,但致富思源,心系家乡发展,多年来不求回报捐资助贫、扶危济困。

正如诗人艾青的自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家乡的情怀,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恰恰是随着每个人的出生早早便扎根在乡愁里,凝结在故土的草木中。所以无论长到多大、走到多远,只要看到枣花、听到歌声、看到邮戳,就会想起故乡、想起故土。也正是这浓浓的家乡情怀让企业家王新哲坚持十几年的付出与帮助。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乡村建设,积极鼓励和倡导游子返乡创业,建设家乡。要做好这些就需要更多像王新哲一样的企业家起到模范性作用,让更多的“游子”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建设家乡,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好的政策。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王新哲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和关心着家乡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为之动容,同时也值得我们反思,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在脱离贫困的道路上,我们是否能够像王新哲一样心系家乡,留住乡愁?也正是这份乡愁让现在的小南村道路平坦,村庄洁净,每到傍晚,在村级文体广场上,随处可见村民们打球、跳舞、下棋的身影。

树要长大,根必须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在脱贫的道路上,唯有越来越多情系家乡的人贡献出力量,才能让中国的脱贫路更快、更好的推进。而这份连接家乡与“游子”的情便是乡愁。

因此,脱贫完全可以不必脱去“乡愁”,富裕起来的农民,同样要有底气坚守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以及传统道德。唯有如此才能让家乡的建设与乡愁的传承生生不息。(李志娟)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