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李志娟:“带亲人上学”需要的是社会的大善

2018-05-25 11:17: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代丽飞,是成都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专业2016级学生,今年20岁。4年前,81岁的奶奶突发脑溢血导致偏瘫,爸爸因疾病损伤智力,奶奶的其他子女也都已经年过花甲,从小被奶奶抚养长大的代丽飞不忍心奶奶被送到养老院,一个人孤孤单单,毅然决定,承担起照顾奶奶和爸爸的责任,这个担子一挑,就是4年。(5月24日 成都商报)

四年前的暑假,年仅16岁的代丽飞主动挑起了照顾偏瘫奶奶的重担。照顾奶奶和高考备战双重压力没有把她压垮。2016年考入大学的她把奶奶带到学校附近,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奶奶。更可贵的是,面对听到她家遭遇准备资助的好心人,代丽飞还婉拒了。她觉得自己可以做家教,奶奶有社保金,家庭的重担支撑得住,不想依靠别人。

对于代丽飞的报道,我们看到了她的自立自强和乐观向上,也由此想到了十二年前带着妹妹上学,感动整个中国的洪战辉,以及近两年背着父亲上学的“90后”女孩陈春林,以及带着妹妹上学的“90后”男孩黄江稳等等,这些年轻的背负重担的生命面对生活的那份坚强与热爱感动了无数的人,也有社会爱心人士纷纷施以援手。但是面对这些故事,我们除了感动,是不是更应该有所反思?

家庭成员的互助自救,是值得赞许的可贵品质。可就社会整体而言,当一个家庭出现变故,除了让那些学生甚至是未成年的孩子,过早承受沉重的负担之外,有没有更可靠的救助方案?因为有孝心、有毅力、有能力照顾失能亲人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或者说,媒体能够关注到的感人故事终究是少数,还有更多高龄奶奶、瘫痪母亲、幼小弟妹的命运,同样值得担忧。

每一个类似感人故事的背后,可能都暴露了社会救助体系的某种欠缺。我们不能因为感动就忽视那些欠缺的存在。比如,“带奶奶上学”背后,反映的可能就是社会养老问题的软肋。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养儿防老”还是最普遍的选择,这不仅是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农村普遍缺乏高性价比的养老机构。如果有可靠的养老院,能比代丽飞更好地照顾老人的起居,那才是对祖孙俩最大的帮助。

社会的关注,媒体的报道,都会使我们的主人公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到相应的帮助,但值得提醒的是,政府相关部门不能总是看到报道之后才行动。这些社会弱势者理应是政府救助率先要关注的群体。有完善的救助体系,才是一个社会的大善,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感动。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