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评集萃

基层监督“见个面”才能吃上“定心丸”

2018-06-21 10:36:3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法治方式和制度手段,是针对‘小官大贪’的治本之策。”要管住基层干部,特别是“行无定式”的农村基层干部手中权力,就必要让推进基层反腐的制度化建设,让纪检等监督力量真正沉到基层,不留死角。(人民日报6月20日)

微权力严监管,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村里老乡们的反映的腐败、作风问题,更应成为领导干部的“心头事”。传统的,关口前移监督执纪,发挥村级廉洁工作站 “探头”作用。或是蹲点大接访,将监督触角伸到田间地头。更或是依靠平台监督,推行实名信访举报奖励办法,都只是单方向。如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形成事前鼓励、事中跟进、事后反馈的良性机制。如何让农村基层干部形成不敢腐、不想腐的自我要求,需要进一步思考。

对于家族、宗族式的农村基层,讲“情面”、重“情面”、好“情面”。基层监督正可以利用同样的方式,在群众举报查实之后,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纸上通报或是小范围传达处理违纪违规的决定,转化为“当众”的警示教育,转化为老乡们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场景,让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更为明显。

贵州毕节纪检监察机关就做出这样的尝试,将追缴清退违纪违规款物作为治理村级腐败问题的重要内容,对应当返还群众的涉案款物,召开群众现场会集中清退,公开宣布对违纪干部的处分决定。一方面,让基层群众对身边的腐败问题,不再是道听途说,不再是云里雾里,不明不白。而是能在第一时间,全方位获得所有的情况。另一方面以反馈打通群众参与路径,肯定了基层群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给予群众监督信心,形成激励群众监督的闭合圈,有效避免群众迟迟不见处理结果而产生的焦虑或是误解。

村里看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必须坚决纠正。巧立名目、吃拿卡要、雁过拔毛、假公济私、移花接木、蛇鼠抱团等农村基层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一直为群众深恶痛绝。基层监督 “见个面”,当着群众清退钱物,给群众吃上“定心丸”。让违纪的干部“现个身”,给其余村干部带上“紧箍咒”。(马啸天)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