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邓海建:“痕迹管理”莫要沦为新派形式主义

2018-07-27 08:59: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7月26日半月谈)

雁过留声,抓铁留痕。“痕迹管理”的本意,就是干事有依循,程序可溯源,方便回头看。可如果大家都在“痕迹”上绣花,不计成本、不问代价,最后的结果就是削足适履、本末倒置了。这些年,为了痕迹而加戏、为了迎评而做假的桥段,不谈俯拾即是,起码司空见惯。扫大街的要“痕迹”,搞后勤的要“痕迹”……材料一堆堆、成本一摞摞,最后是束之高阁,纯属浪费。

事实是最好的说理。在中部某省一个乡镇,近日举办了一次“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要求各村准备2014年以来的所有脱贫攻坚资料。一位参赛者如此总结比赛秘笈,“幸好有百度帮助我。”更厉害的是一位基层干部坦言,因为要经常打印资料,他们把乡镇政府附近的几家打印店“扶富”了。后来自购打印机,算了一笔账:一个贫困户一份档案24页,一式4份共96页,还要有照片,所有档案全部用塑料外皮包装。全村158户,用了1.5万张A4纸,照片打印异常费墨,硒鼓用了13个。问题是这些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档案,哪像是基层工作的“痕迹”,简直媲美高级法院的卷宗。有意思吗?有意义吗?

“痕迹管理”异化成这个样子,坊间早就怨声载道了。党报此前刊载过相关文章,反思“从早到晚忙材料、扶贫岂能靠填表?”不少基层干部,不是累死在访贫问苦的路上,而是累趴在整材料、忙总结的案头。这种对“痕迹”的执迷,带来四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靡费人力资源。都去玩图文整合,哪有人来做细致工作?二是带偏政绩取向。材料好的就加分,就不怕纸上得来终觉浅?三是隔膜群众情感。下次乡都要摆拍、谈个话都要录像,这是做事还是作秀呢?此外,在电子政务毫不新鲜的今天,竟然事无巨细都要纸质材料,说好的节约型社会建设呢?浪费纸张油墨、悖逆生态环保,这些所谓的“痕迹”究竟是投谁所好?

一句话,以“痕”论政绩,劳民伤财之外,只会假痕、虚痕流行。当纸质材料齐不齐、好不好、美不美成为基层工作的主要判定标准之时,便是“痕迹管理”彻底异化成新派形式主义之日。事事留痕、处处留痕,这本身就与科学管理背道而驰;至于滋生痕迹偏好中的投机主义,恐怕还是要靠绩效考核中的实绩取向来纠偏。干事行不行,群众评一评。再说,程序正义之上,还有目的正义的考量。多听听群众声音、多看看工作实绩,总比在文字中兜兜转转要强。

再补充一句:材料做得好、工作一团糟,这样的“痕迹”,尤该严肃问责。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