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兴冀之声

以“匠心精神”守护历史传承

2018-09-05 11:17: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手工制鞋工艺不只是技艺的传承,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这句话道出了非遗传承人刘五代的“百年手工制鞋技艺情结”内涵。(燕赵都市报 9月5号)

收藏的不是鞋子,而是历史。刘五代对鞋子的喜爱到痴迷的程度通过这一句话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与其说,对传统布鞋工艺传承的坚守,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坚守。在敬畏与坚守的时光里书写着一种“大爱”。用自己的匠心精神守护着历史的传承,保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刘五代,现年42岁,顺平县伍郎村人,是宫廷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这个皮肤黝黑、淳朴腼腆的中年汉子,始终坚持中国传统手工布鞋的制作与收藏。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布鞋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诸多窘境,手工制鞋工艺主动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完善自身工艺与创作水平,成为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手工布鞋制作长廊中独树一帜。但是,更多的现代人对于物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大众化与创新性的需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刘五代用他的“匠心、匠神、匠技”书写着人生的繁华,把平凡生活过得历久弥新,也让自己的匠心精神守护着历史的传承。

历史传承需要“匠神”。匠神,就是指的工匠的魂,是一种魂魄与气度。清朝同治年间,刘五代的太爷爷刘老茂开始家庭手工制作布鞋,历经爷爷刘文志、父亲刘成才,到刘五代手中已有140多年历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在鞋堆儿里长大的刘五代对手工制鞋技艺有着浓厚兴趣。这种文化的魂魄,给刘五代的成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历史传承,不是简单地一句口号,更是要实实在在通过魂魄与气度让自己做到坚守。如果仅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不是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历史的一项事业,那么也很难做到坚守。培养“匠神”,一方面要培养一种敬畏历史的精神,敬畏历史,才会尊重历史,才会觉得自己的传统技艺弥足珍贵。另一方面要培养一种民族自豪的情怀,传统布鞋的制作技艺,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但是归根究底是我们的民族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这种自豪的情怀,是“匠神”所必备,是“匠神”之灵魂。

历史传承需要“匠技”。技术高超是对一名匠人的基本要求,匠人最典型的特点是对自己的手艺有着近乎完美的苛求,苦心孤诣,一丝不苟,在提升过程中不断地追求技术的极致和完美。刘五代面对传统布鞋款式少,样子不新颖等市场新的需求,他开始奔波于浙江温州、江苏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商场,考察新式手工布鞋的流行趋势。刘五代在自家传统手工布鞋优点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流行文化元素,使传统布鞋焕发出新的光彩。对于技术的要求和钻研,一直促使他不断的提升自己,也超越自己。在技术的提升与超越过程中,传承历史。对于所有行业来说,对于每一个传承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人来说,都需要提高“技艺”。提升技艺,要求每个匠人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站在发展的前沿,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对发展方向进行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以一种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态度,努力达到行业的巅峰,传承好历史与文化。

历史传承需要“匠心”。匠心,就是指一颗创新的心。匠人的工作,不仅仅是按部就班与循规蹈矩,更多的创造性的工作,达到突破性的进展。“中国的鞋文化非常悠久和丰富,鞋本身是物质的,但其中却包含着更多非物质性的内容,收藏鞋的价值不仅在于观赏,还在于研究。”现在,对于鞋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了刘五代藏履的最大乐趣。从制作鞋子,到经营,再到现在为了历史的发展,与传承文明,让我们一起去研究鞋文化。这便是一种创新与突破。每个行业,也对应该对文化和历史有一颗“敬畏之心”,有着“匠心”。在吸收借鉴前辈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囿于已有的思维模式,不墨守成规于已有的范式,对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匠心独运。(董堃)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