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全社会共建共治,“文明出游”未来可期

2018-09-14 13:43: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今年中秋国庆的出游高峰还没到,几起不文明旅游事件已经“先声夺人”。据媒体报道,近日,几名游客在甘肃文县天池景区内戏水并发到抖音平台炫耀;几天前,两段游客踏踩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岩体的短视频也在网上热传。(工人日报 9月13日)

当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大众思维观念的转变升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这一基础层面,“梦想彼岸”、“诗和远方”、“为心灵松绑”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全民出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再次被提到了快速发展的新航道上。

“斑斓五彩服,前路春物熙”。在“大众旅游”大潮的推动下,旅游业产业格局和市场规模品质日趋完善、逐步提升。然而,在行业发展迅猛、出游人数与日俱增、旅游经济效益攀升的“捷报”背后,种种存在于旅游途中的不文明行为更加不容小觑,此类不文明行为更是被冠以了“中国式旅游”的戏谑称号。于国内,诸君只闻“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景醉人心,却不见那周遭漂浮着的游览垃圾;诸君只叹“云雨一乖千万里”的万里长城雄奇磅礴,却不见那墙体之上的横竖划痕。于境外,诸君只见马尔代夫的碧水晴空海岸绵延,却不见在浅水湾私捞珊瑚的国内友人;诸君只赞卢浮宫内华美绝世瑰宝琳琅,却不见在宫门前三两成队泡脚抽烟。凡此种种的“不文明”,不仅是民众对于古迹保护意识的淡薄以及放纵自身丑陋行为的高度浓缩,更是现代社会中的“文明人”于历史的画布上,亲手为自己“抹黑”的剪影。若出游民众的自觉意识再不能觉醒,假以时日,这些“历史的馈赠”必将会独守一颗苍凉之心,闭上沉重的双眼,彻底湮灭于游人的戏谑和践踏之中。

那么,缘何“文明出游”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游人的“劣迹”却依旧无法消弭呢?这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由于此类行为,严重者也仅是予以行政处罚,更甚者,对于一些程度较轻、损害后果不甚严重的行为,仅仅是对其进行“口头教育”或“道德批评”,其惩处力度依旧软绵,所形成的震慑力和警示效果还远不“达标”;而最根本的原因,便出在了观念之上,正是由于社会民众对景物保护、重视程度尚属浅薄,对自身出游的文明程度要求过低,才会导致这些名胜风景“伤痕累累”,屡屡“中招”。

正是“路漫漫兮而修远”,要从根源上彻底涤荡遍布在各地景区不文明的“奇葩乱象”、彻底抹去“中国式旅游”的痕迹,还需要全社会共建共治,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大出游途中不文明行为的“成本代价”,尽快规范出台相关管理条例,在加大监控巡查力度的同时,对不文明行为施以重罚,而对于影响较为恶略、后果较为严重的行为,可由公安部门接手,进行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此外,需相关部门联合行动,进行大力倡导和舆论引领,使“文明出游”的价值观念蔚然成风;再者,可加重不文明行为的“衍生成本”,如施行设置不文明行为保证金,对于发生多次不文明行为且屡教不改者,留存其不文明行为“黑历史”,并列入旅游诚信黑名单,以儆效尤。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坚信,在措施落实、监管到位、惩处有力、舆论引领等各方面举措愈发完善的趋势下,“中国式旅游”必将成为一句笑谈,而“文明游”未来可期。(安星予)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