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扶贫先扶志”助力新时代群众路线

2018-09-18 15:18: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最近,一张贫困户家的“门前照”火了,内容具体是“各位领导:本人已脱贫,请不要再来打扰了。”照片背后,当日上门的扶贫干部其实是自掏腰包,买了一壶油、一袋米,“私车公用”翻山越岭来走访,结果却吃了闭门羹。(9月12日 搜狐网)

按理说,扶贫是好事儿,也是现在在做的大事儿。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黑色幽默的场景?事实上,类似的场景,在这两年调研扶贫中遇到的普遍现实中,不算少见。在感到诧异的同时,更多还应反思: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在2020年要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的小康社会是所有人的小康社会,一个人都不能落下。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的人口大国,可想而知其任务之重。但是这不是出现问题的借口,反过来这更应是激励广大干部领导的动力。

扶贫工作遭遇上面图片中“政府动而群众不动”的尴尬,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核心是群众工作的错位。很多行动只是在喊口号“雷声大雨点小”,比如最为攻坚克难的“精准扶贫”问题。“精准扶贫”我们一直在说在听,具体的扩展开来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因户施策,每一户有每一户的政策,每一户有每一户的办法。

在政策落地的实践过程中,基层干部出现了识别贫困户模糊混淆情况。“绝对贫困户”是极少的,好识别,难度在于确定“相对贫困户”。还有一些地区,实际贫困发生率远低于政策规定,只好将部分非贫困户强拉进贫困户行列。群众不满意,基层干部忙于处理各种矛盾的情形。与“被贫困”而言,还有争当“贫困户”的现象,一些不劳动的人抱着“人在家中坐,前从天上来”的心态去争抢精准扶贫的福利。

对于大多数贫困地区而言,致贫原因基本包括两种:一是家庭支出过大,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二是家庭收入太少,主要是缺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等。基层干部常说,只要家里有一个壮劳动力打工,基本上就脱贫了。麻烦恰恰在于,贫困户要么缺劳动力,要么不愿外出打工。

到2020年,我国要彻底消除贫困,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攻坚战。文中开头的“精准扶贫”模糊,还有“保姆式”扶贫驻村干部大包大揽弱化村支书能力等等问题,如果“治标不治本”,就很难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扶贫先扶志”是核心问题。当地政府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过去的劳动型产业转变为绿色环保技术型产业,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基层干部因户施策,对于缺少劳动力问题因户施策,可以把农业、种植业大户与互联网相结合拓宽销售渠道。

在新时代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是要在行政的“科层体系”内部走群众路线。处理好“精准”与“模糊”,上级应该慎用督查、问责等手段,而应该多走基层,多做基层干部的思想工作,多和基层干部交心,让基层干部更有智慧的做好扶贫工作。扶贫第一步就是让贫困户有文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工作,多建几所贫困小学,加强学校硬件基础设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袁子彬)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