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王子森:什么是“指标扶贫”该有的样子?

2018-09-20 09:59: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在脱贫攻坚中,为了防止乡村产业发展资金滞留导致种植养殖业奖补资金被退回、帮扶单位帮扶资金闲置、产业项目欠缺等问题,不少地方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制定了考核目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花掉上级发放的扶贫项目资金。然而,这种“限时完成”的指标考核,往往使基层干部“病急乱投医”,不求钱用得好,只求钱能按时花出去,扶贫项目草草报,扶贫资金打水漂。(新华网,9月14日)

“指标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不仅没有促进贫困村的产业发展,还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为什么原本的好意变成了一片怨言?根本原因还在于“指标扶贫”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的“指标”不科学、不合理,并且在运用过程中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导致只顾完成目标任务,不注重实际成效。

“指标扶贫”应当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给定“扶贫指标”有利于督促指导下级单位搞好脱贫攻坚工作,但前提是制定的指标必须科学合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到基层一线调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调查结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所谓“科学合理”,就是既要保证目标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又能够取得实际成效。

“指标扶贫”应当在运用中多点灵活性。一方面,上级单位在下达指标任务前要搞好调查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如果在下级单位无法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时,上级单位应当反思制定的目标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应当及时进行调整,而不应该“一刀切”,片面的认为“不达目标就是工作落实不力”。同时,下级单位更不能为了完成任务采取“病急乱投医”的方式,只顾完成工作任务,不注重工作质量和成效,如果本末倒置,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适得其反、造成严重损失。

“指标扶贫”应当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衡量一项工作是否高质量完成,应当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该解决的问题是否都被解决了?”另一个是“想要得到的结果是否都达到了?”只有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才算得上有质量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一些地方为了完成扶贫资金使用任务,草率报送扶贫项目,表面结果是“扶贫指标已经顺利完成”,但实际结果是“2200多亩土地资源被闲置了,2000万元资金打了水漂,贫困村产业毫无起色”。原本想要“解决贫困户就业、促进贫困户增收”的愿望也没有实现,贫困村依旧贫困。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