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好一个“梆子声腔一声喊”

2018-09-29 18:51:0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梆子声腔一声喊,响彻了黄河岸跃过了太行山……”9月29日晚,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大剧院举行,一台名家名段荟萃的梆子声腔演唱会精彩上演,为观众献上了丰盛的戏曲大餐。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14个省(区、市)的23个剧种31台剧目将陆续亮相,展戏曲文脉,歌清越梆腔,谱盛世华章。(9月29日河北新闻网)

一声锣高亢激越,一梆腔苍凉悲壮。梆子声腔流布地域广、剧种差异大,数百年中从发源地山陕之地一路东行,衍生了晋剧、豫剧、蒲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20多个地方剧种,并历经上百年淬炼熔融,音随地改、根植民间,昔日“粗声老调”,终成“梨园精粹”。这次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开幕式就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轴,分为传统篇《浩瀚长歌》、现代篇《盛世颂歌》、未来篇《天地放歌》,旨在唤醒民族文化记忆,激活民间文艺伟力。

当下,在现代大众传媒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冲击下,传唱大半个中国的梆子声腔渐次沉寂,喧嚣的舞台变得清冷,特别是同质化已成为梆子声腔发展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这种同质化可以概括为 “表演形式京昆化、服装样式粤剧化、舞台美术话剧化、音乐配器交响化”,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容与样式滞后于时代,对梆子声腔各剧种挖掘不够。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从音乐创作、表演风格、导演风格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让梆子声腔这一古老艺术重焕光彩。

人们常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梆子声腔发展之路是走不好的。戏曲文化本是同根同源,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戏曲传播过程中,受地域文化和语言的影响,演变出各具特点的剧种。从这一点而言,梆子声腔发展要敬畏传统,避免同质化发展。这次展演开幕式上,无论是传统篇中的西秦戏、丝弦、蒲剧、滇剧,还是现代篇中的秦腔、晋剧、淮北梆子、豫剧、河北梆子,都充分体现了地方剧种的传统特色,唱腔令人陶醉,表演引人入胜,让观众充分领略地方传统戏曲之美。

毋庸置疑,经过漫长的沉淀与积累,梆子声腔历经时代更替而流传至今,其本身已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一门简单的戏曲艺术形式,要想使其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注重传承创新,涵养其艺术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内容立意、节目形态、传播方式等方面出新,融合多类别艺术元素,把传统剧目转化成富有情感、故事的可视化场景,展现梆子声腔的独特魅力。这次展演开幕式上,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分别由四位“穆桂英”以秦腔、山东枣梆、河北梆子、豫剧四个剧种演绎,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梆子声腔百花争艳的魅力,也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可以预见,板胡响处,锣鼓起时,梆子声腔一声喊,必会响遏行云,那种气势豪情,让观众喜欢得不要不要的。我们也期待着,梆子声腔在继承创新中“老树绽新花”,必然会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刘凤敏)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