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周志宏:作业App暗藏涉黄游戏?害了孩子!

2018-10-22 09:21: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段时间以来,重庆、广东、北京等地的家长又反映,学习类App的乱象卷土重来,不少学校推荐使用的作业App成为了网络游戏的藏身之所。(央视新闻10月20日)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App的功能和分类更加多样。学习作业类APP逐渐成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应用与反馈通道。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流行背后,多款学习类APP存有乱象。去年11月,央视新闻曾就“中小学生学习类App”中出现涉黄内容乱象进行过曝光。

近日,深圳赵先生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每天都在使用一款名为“一起小学学生”的手机App,因为老师要在上面布置家庭作业。可最近,赵先生发现孩子在完成App中的作业后继续抱着手机不放,当他仔细查看后发现,这款App中出现了网络游戏的界面。赵先生觉得,孩子本身作业可能要做一个小时左右,现在它那上面还有一个“成长世界”,小朋友玩的一个游戏,“有的游戏还能升级,乱七八糟的,好像还有一些付费的,你掏钱好像升级更快。”赵先生担心孩子会沉迷这款App中的游戏,但面对老师的要求,他又不得不同意孩子继续使用;北京的熊先生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安装了这款“一起小学学生”的作业App,不到两个月,他已经在孩子的要求下进行了13次购买,花了1200多元。

一款由专门用于老师布置作业的App,何以出现网络游戏的版块和设置?其开发公司“一起教育”客服的解释是:“以这样一个方式激励孩子多做题,然后才能获得‘水晶’ (道具)去进行建筑。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会获得一个‘学豆’奖励,‘学豆’可以兑换一些虚拟的奖品和实物的奖品”。至于说“会让孩子多做题,会对孩子学习有一些帮助”,显然是在自欺欺人。

有学者表示,如此说法有悖于教育的宗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还会促使学生沉迷网络。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披露,前不久“一起小学学生”的推广人员到学校推广,声称“只要老师下载使用并让学生也下载使用,完成APP指定任务,可以送给每位老师30元话费”。而一名推广人员透露,给老师送话费从而向学生推广App是公司总部制订的推广手法。更有甚者,一些作业App的运营者,除了利用教学的幌子推广游戏以外,有的还将App里的游戏通道转移到了微信公众号中,把中小学生用户引导到App以外的地方,试图逃避监管。此类现象,有关职能部门不能熟视无睹。

作业类App中的乱象屡禁不止,一方面反映一些打着学习旗号的网络平台为了获取更多数量的用户,无视教育宗旨,用游戏等手段增加用户黏性;另外一方面需要我们反思的是,五花八门的学习类App究竟能为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什么?一个再明白不过的现象是,一款针对中小学生使用的App,既可以开通网络游戏自称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还明确自己发布的广告内容不能确保真实同时不承担发布责任,如此协议,哪里是为了保护学生权益,明显是在为他们自己的违法违规行为推卸责任。

作业APP乱象的产生,责任主体无疑是多方面的。从设计、上线、推广到取得学校和教师的认可,再到被指定给学生使用,直至被家长发现其中的“不堪”,已然形成了一条涉及多个行为主体的利益链条。亟需各方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层层把关,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学习类APP厂商的资质审查,学校和老师在向学生推荐使用之前,一定要严格把好关;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作业情况,为孩子们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批改作业,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轻易地放弃了这部分工作,放弃了对作业的研究,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学生接触学习类App上的网络游戏,要 “堵”更要“疏”,要因势利导,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把注意力和兴趣点集中投放到学习上来。

“作业App暗藏涉黄游戏”别只当是游戏。作业App利用注册的中小学生用户资源,并将其转移到其它平台,通过大量网络游戏从中牟利的做法已经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明知道用户是未成年人,还向其推广不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小程序,平台本身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

明乎此,有关职能主管部门亟待出台涉及中小学生教育类App的规范标准,要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些政策规定落到实处;对于触犯相应政策法规要求的要进行相应的惩戒;对于他们的许可证及办学过程须严加检查,对违背法律法规或者公序良俗的,必须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使他们对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要心存敬畏,别让“作业App暗藏涉黄游戏”毁了教育、害了孩子。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