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用法治夯实“善治”的根基

2018-10-26 15:38: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 “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基层干部的吐槽,反映了基层治理面临任务繁多、人力有限、责任刚性的困境。于是,“被动式”应对、“应激式”突击成为常态,基层干部缺少应有的时间、精力和激情投入到地方善治、创新发展中。紧绷运转、僵化管控、过关心态的“疲态治理”现象,在基层不同程度存在。(10月24日 半月谈)

法治蕴含着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良善原则和价值观念,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殷切希望,已从过去的有没有变为了新时代下的好用不好用、管用不管用、能不能真正去解决实际问题。法治是善治的前提保障,善治必须以符合人类社会秩序正当性观念为基础,增强公民的存在感、归属感、尊严感,规范百姓群众的一行一言,党员干部更要严守法规制度,做好新时代的榜样模范,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积蓄磅礴力量。

以法治革新善治的新格局。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保障,之所以有群众“信访不信法”,其根源就在于对法律维权缺乏信心。有的是因为“不会用”而“不想用”,有的是担心“不管用”而“不敢用”。社会在向前发展,基层矛盾也在不断变化,不懂法、不知法就无法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基层矛盾治理不仅要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善依。“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法治是规则之治,只有将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才能保证社会治理的规范性、科学性、稳定性,这也是增强社会治理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根本保障。

以法治助力善治的新内涵。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对社会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改变当前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过去的粗放式滥排滥放变为绿色节约可持续法发展的模式,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肆意污染环境的企业严惩不贷,完善政绩评价体系,不能“唯GDP论英雄”。从百姓群众关注自的食品问题和健康问题入手,坚决打击“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鸡蛋、“避孕药”鱼苗等危害事件,让健康美好的大环境回归人们的怀抱。

以法治襄扶善治的新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社会法治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提高社会治理法治的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享的法治新概念。推动法治建设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基层矛盾机制建设,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调节同步进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营造出全民共享的法治社会。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破浪者”,敢想敢做、奋发有为,构建一个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万众一心向前为实现十九大宏伟目标矢志不渝的努力奋斗。(袁海洋)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