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人情”扶贫哪能越扶越贫?

2018-11-01 15:30:4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扶贫产业正给贫困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刮起了“人情风”:一些瓜果养殖等特色产业,存在“人情送礼”行为;部分地方以“人情”或者帮助扩大品牌的名义,向前来学习、考察、调研的工作人员赠送“扶贫特色产品”。(10月31日 半月谈)

扶贫产业是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而推出的特色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初期确实需要当地领导积极向外宣传,打出品牌,扩大市场,才能在长期上解决当地发展的困境。但在宣传过程中,以“人情送礼”为名头的赠送特色产品却“失控”了:年产茶叶三千斤,送礼送出三分之一,越送越穷。这种偏离本意的片面“送礼”已经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上不小的负担,也给参观的官员无形中扣上了“贪小便宜”的帽子。

特色产业带动扶贫,打出名声才是目的。“人情送礼”只是达到宣传送礼的手段,莫要“喧宾夺主”,把本该推向市场的优质产品,变相地无偿送给前来了解实情的干部领导,岂非失去扶贫的初心?产业带动扶贫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对于产业发展和宣传的关注力度要远高于接待领导干部的程度,才能最大程度上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去推广当地特色产业,而不是在“讨好”领导这一方面消耗过多精力,以致根本目的反而没有达成。专注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才能将扶贫产业落到实处。

推广宣传打出品牌,推向市场才算成功。当地政府下达推行特色农业只是“一纸文书”,但实际操作者和出力者是当地农民,也即扶贫的主要对象。前来参观的干部领导更要站在人民的角度上,真正对当地特色农业提出针对性建议,帮助其更快提升品质,打开市场,实现正常的盈利增收,而不是打着传授经验的幌子,到当地“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土特产的礼品,却不为当地百姓干实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是当地推行的干部,还是前来考察的领导,都要以人民的权益为重,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推向市场做出应有的工作。

扶贫是新时代赋予干部的担当和责任,干部要顺应召唤,以新作为积极回应。收受视察地区的土特产,已经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表现,党员同志要引以为戒,为民做实事不求回报。同时当地政府也要对特色产业的发展实时跟进,确保发展进度和生产品质;市场是公平的,一味靠“打通渠道”进入市场,却没有质量保障的产品,只会以惨痛代价而收尾。所以当地产业要自强,让自身产品质量靠谱,同时推广方也要加大宣传,把招牌打出去,双方共同努力,让扶贫产业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人情”扶贫放大某一方面,却失去走到最后的初心。外力只是媒介,扶贫更要自身硬,唯有提升产业自身品质,“搭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才能在根本上实现扶贫,规避“越扶越贫”的困境。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